加强双常规管理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区有关常规管理工作要求,把加强常规管理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学校注重常规管理工作的重建,努力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努力优化育人环境,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管理改革,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只有保证这一系统的有效、协调运作,才能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
1、落实领导责任制。首先,学校领导抓住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这条主线,确立领导一线工作制,即领导到一线教学、教研,问题到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体现、形象在一线树立,班子成员分工明确,领导班子深入到教研组、班级,到学生中到学生家长中去了解情况,找出问题中的重点,想出对策,并负责解决,要充分发挥班子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我们把班子管理放在管理之首,理好“管”和“理”的关系。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班子。通过对班子的严格要求,学校领导步调一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职,优势互补。再次,领导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领导能顾全大局,秉公处事,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可以效法的楷模,在思想作风上带好头、在工作作风上带好头、在教学业务上带好头。
2、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规范有效的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教学管理上严格制度,认真把关,努力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变教学常规以学校检查为主为以教师自查为主,学校制订《教学常规自查表》,要求教师每月对备课、上课、作业设置与批改、理论学习、公开课、“结对子”、教育教学手记撰写等情况进行自查、交流,认真回顾教学过程,深入反思教学效果,努力总结教学方法,冷静剖析问题原因。教研组根据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对其阶段工作作出质性评价,并提出努力方向。学校倡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行动研究,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它可以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我校教师已基本形成了写教后感、教后反思的习惯。以教师自查为主,教研组及分管领导检查为辅,学校抽查相结合的常规管理办法,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自我发展。
3、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内容分两部分:由值日教师指导,由少先队督导队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出勤、仪表、纪律、卫生、“两操一会”等进行评比,每周对评比情况进行汇总,评出优胜班级,并发给流动红旗;对班级的教室布置、黑板报、展示台布置每月组织一次检查评比,由以上二项评比记入总分,评出本学期“文明班级”。学校实行每日晨会制度,晨会由督导生和值日教师轮流主持,使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来,对学校的现状和发展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以学生为主的“查、评、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突出科研先导,提升教师素质
根据校情,学校把“科教兴校”作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做法是:
1、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①制定科学、实用的教研计划。每学期的教研计划都是在广泛征求教研组每位老师的意见后出台的,计划制定过程实现由“教师——教研组——学校”自下而上产生,再由“学校——教研组——教师”自上而下加以落实,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更好地关注教师的需要。
②规范教研流程。实行“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教研模式,学校把每周二、三下午定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做到五个确保(即:时间、人员、经费、过程、专题),每次活动由教师轮流组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再运用理论分析教育科学中出现的问题,交流科研信息及教育发展动向,用新理念,结合公开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科研互联互补,使教研活动在 反思,完善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③搭建互助平台。在教师中推行结伴帮带活动,由骨干教师带非骨干教师,由实验班教师带非实验班教师,还进行结伴听课,这样,无论在教育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中,都有了深层交流、互学所长的机会。此外,学校与坑北小学建立跨校联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有了更广泛的交流学习平台。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课题实验是让教师成为实验员、研究者的有效载体,学校能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从原有基础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课题研究网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课题的研究:“发展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研究”、“作文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数学走进生活”。学校还被省小学数学研究会列为课题实验基地校。我们确定这几个课题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课程改革实验为重点,立足于通过引导、激励、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二是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研究的攻坚点,把学生的生活引进教学过程,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定期举行课题交流会,课题负责人及时搜集、推广研究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努力使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由于学校把科研放在先导的地位,体现“科研兴校”的思想,通过深入的课题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许多老师的行动研究“关于学习习惯养成”取得显著成效.
三、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专业发展
课改实验,应把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当作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活动:
1、学文件精神。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教育部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学习、讨论县下发的课程改革工作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通过学习,广大教师树立起强烈的课改意识,增强了课改工作的急迫感和使命感。
2、学课改理念。实施课改,理念必须先行。我们将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全体教师接受课改实验学习培训,集中学习,分组(科)学习,个人学习都能做到“不走过场,讲求实效”。推行“任务驱动,学思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教师学习落实到位,学校制定校本计划,学科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校本计划,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教研组学习计划,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知识结构需求,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这样,既有学校的宏观要求,又尊重教师的个体需要,以“任务”为目标激活教师的学习欲。学习过程有记录,有学习心得,学校对推广价值较大的材料进行了汇编、传阅。
3、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新的教育理念在学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深化各学科改革最权威的文件。学校学期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标,把握课标要求,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根据课标制定教学计划。
4、学新教材。新教材和新课标体现了新人才观和教育观,改变了过去过分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转为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学习现用“北师大”和“人教版”教材,准确了解教材特点,正确理解新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新教材的体系,对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有极大的帮助。
5、学教育专著。在学习过程中,我校坚持以“走进心灵,贴近实践,优化效果”为目标追求。“走进心灵”就是将新理念融化到教师的思想中,强调内化和提升;“贴近实践”就是强调把新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会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用新理念剖析问题原因,用新理念设计教学、用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优化效果”就是通过讨论、交流、课堂观察等形式,分析教师学习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和指导。我校开展的《给教师的建议》学习活动,在通读的基础上,每两周举行一次专题研讨,研讨活动确保“四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主持人、定重点发言人,然后展开交流,交流时要求做到“四有”:有对大师教育思想的理解、有对大师教育智慧的感悟、有具体案例的分析、有自己学习后的体会。交流过程中尽管有观点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但都无一例外地让教师有所启迪和收获。
四、重视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注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示教师个性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等,拟订好教学进度、计划,备好学案。每学期在制订进度、计划前,教师至少要对课标学段目标进行重读,准确把握课标要求,精心备课,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必须贯穿“六个尽量”即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造性思维。此外,我们还特别关注薄弱学科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大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感到无所适从。我们采取“不同班级,开同一主题”的教研方式,并让教师都参与学生的活动指导,使教师对这门新型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
作业设置要体现针对性、科学性,坚决杜绝“重复抄写”与“罚作业”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作业批改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要及时、准确、不使用“×”,用等级加鼓励性语言或用星级评价等形式,把批改作业作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载体。由于学校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从二年到六年一版版的学生自己设计、绘画、抄写的黑板报,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一幅幅逼真的剪贴画,学生手工作品,……延伸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拓展了学生的作业空间和形式,突出了学科活动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五、改革评价办法,凸显激励功能
我校把建立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目标,积极探讨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的基本框架,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评价理念。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足迹。根据课标及课改理念,重新制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评价方案,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建立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各学科根据其学科特点增加具有操作性的测评内容,测试卷、作业用等级加短语的方法进行评价,学生《素质报告册》更多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用激励性、描述性的语言对各个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描述,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促进不断发展。
3、建立教师业务(专业)发展档案,促进教师不断自我提高,自我超越。档案袋收集的内容有:我的简历、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我最满意的一个教学设计、我感受最深的一次评课、我参加的培训 、我的学习记录、我的听课记录、我的教学手记、我的教研记录、我获得的奖励、我发表的文章、我的发展目标等,学校定期对发展档案袋进行展示交流,让教师树立自信,学会鉴赏、促进反思,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已迈出可喜的一步,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兄弟校还有不少的差距,如学校的教学条件、校园环境的创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创建更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素质提高的校园工作、学习环境。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