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尊师重教
关中书院门前八字墙旧训。
关中书院精一堂楹联。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庙堂奉祀的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阐述了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教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尊敬的行列。而这种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历代的对联里也闪现着灼灼之光。
书院尊师联
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既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也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家先师先贤在书院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大的书院里有道南祠、依庸堂、体圣堂、崇贤堂,甚至还有礼圣殿、大成殿,俨然就是一座小孔庙。随处悬挂的楹联也极力烘托了这种师道尊严的气氛。如山西灵石修身书院牌坊联:“春风化雨恩浩荡;身教名传德崇隆。” 南京尊经书院联:“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这些联语高度强调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恩德和职能。
不少书院楹联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含有尊师的典故。如明万历二十二年,由巡抚许孚远创建的福州共学书院中的道南翼统祠有联:“坛上弦歌思孔壁;阶前雪色映程门。”登封嵩阳书院立雪堂有联:“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 这两副楹联都包含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其出自《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与“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陆佃千里求师”、“宋濂冒雪访师”等被后人引申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长沙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其讲堂侧门有一联:“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贤关,进仕途之门径。圣域,圣人之境界。明确指出要进入贤关圣域,惟有经过“严师”导引。
文庙尊师联
春秋时的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教育界的祖师爷,就连天下至尊的皇帝,对其也要顶礼膜拜。尊师重教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上层统治阶级也是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当然,统治阶级尊师在于重道,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统治秩序。祭祀孔子,是历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各地都建有文庙或孔庙对他供奉,其中许多楹联也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理念。如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是五代时期的建筑,刻有门联:“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 安徽舒城文庙大成殿有联:“集群圣大成,纵进化大同,无非圣教;立万世师表,仰尊严师道,永育世人。”安徽宿松县文庙大成殿悬联:“欲洁风骚贻后代;愿存礼
山西灵石县静升镇文庙左殿悬联:“颜子四勿,孟子四端,君子修身树德参本;圣人三省,贤人三鉴,庶人向善从义敦行。”“颜子四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圣人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贤人三鉴”:荀悦《申鉴》载:“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唐太宗进一步阐释:“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此联具体树立起向先师学习的几个标杆,进一步深化了尊师的思想内涵。
现代尊师联
著名散文
现代人创作的许多楹联中也表现了尊师重教主题。如“一片赤诚两鬓白发,三十年殚精竭虑,送走青春无数岁月;百株粉笔千颗银烛,亿万字忘食废寝,迎来桃李满园芬芳。”有赞颂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区中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工作井然…
- 下一篇:乡村教师是中国农村的灵魂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