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武散文集《半亩沙蒿》出版
近日,长安籍作者李晓武的散文集《半亩沙蒿》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半亩沙蒿》收录了作者45篇散文和15首诗歌,按内容分为三个小辑:潏水悠悠、渭堤沙蒿、灞岸瘦柳。 本书用平淡如水的叙述,记录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一路走来,那些细微如浪花,温暖似春阳的风景、事物和人们,让读者在对平凡岁月的回忆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恩,在感恩中细细体味和分享友情、亲情、爱情的绵长真味,触动心灵琴弦。
李晓武,西安市长安区人,汉族,中共党员,从小喜爱文学,上大学时曾组织成立“沙蒿林”文学社,创办社刊“沙蒿林”文学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初中生周报》《陕西果业报》《温馨诗苑》《初雪》《百姓故事》《运河》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在《子归文学》《新线博客》等网站发表原创作品近50万。
品读带着体温的文字
——读李晓武《半亩沙蒿》有感
他并不是一名作家,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的文学爱好者。今天,他的散文集出版了,名《半亩沙蒿》。这个看似土气的书名却带着别样的泥土清香。
每一个喜爱侍弄文字的人都如农夫,总有着自己的一片保留地。不论是大家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是高建群的“三河”(额尔齐斯河、延河、渭河),都是他们梦魂牵引之地。而对于《半亩沙蒿》的作者来说,他的精神保留地则是终南山下,潏河岸边,那片留着幸福与苦涩的半亩沙蒿。
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知识大爆炸,信息大革命,偌大的世界已缩变成小小的地球村,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乡愁这古老俚俗的东西,究竟还有何意义?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工业化就等于城市化,城市化就等于物质化,一个爱文者将关注的目光仍投向儿时的乡村、贫瘠的土地,恰巧激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正是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体温,重拾起了心底最纯净美好的思绪。
读《半亩沙蒿》,可以帮我们廓清疑惑。儿时的旧事陈迹,乡贤的嘉言懿行,游子的屐痕处处,无不使我浮想联翩,手中提着箩筐随作者的游踪入山探险,出山时采集的满满的却都是自己的感受。
故乡之于漂泊游荡的人来说,永远是一根剪不断的脐带,系住浮舟的缆绳。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乡愁的情丝总拉扯的你心口隐隐作痛,往往距离越遥远,这根绳绷得越紧,在心井上拉出的豁口越深。现代人在物质上虽向往城市文化的消费和享乐,而精神上总是不能忘怀遥远的故乡。长久的遥望远眺会产生一种归依心理,于是乡情、乡愁便获得了一种超越,从记忆库中翻捡出的老照片竟具有启示的寓意,儿时尝食的劣质糖果也能幻化出异常美味的人间珍馐。所以有人说,乡愁是人类精神的后花园。
文字实际上也是对记忆的一种追悼,所以怀旧便具有了历久弥新的魅力。这本散文集着眼于旧事陈迹,撩拨那根令人心口隐隐作痛的情丝,于是我们不得不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探出头去倾听,去感受。他对故乡的追忆,口吻如老农话桑麻,絮絮叨叨,不厌其烦,为其如此,方显得真切。平淡中有丰腴,自然中蕴含着老到。这种气韵不是煽情的豪言壮语,而是在坎坷艰难之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不是愁起绿波的荷梗,而是夹风带霜的松枝。字里行间顿生岁月的波澜,所以文字带着温度,更带着无限真挚。《核桃的记忆》、《山乡春雨》、《父亲的梦》……这样的篇章读来让我们眼眶湿润,内心踏实。我一直有个观点,其实,这世上的文如同路一样,只是回忆的人多了,将它码作起来也就成了文。当这个世界满眼尽是“横论”、“纵述”的冰冷“大文章”时,这般质朴、敦厚的文章却更暖了,与我们更近了。
杜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杨广虎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
- 下一篇:杨广虎《终南漫笔》出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