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学的我
我的中学六年是在西安市34中度过的。
1953年秋,原在灞桥镇南头的长安简易师范迁至韦曲,这里改为长安二中。不久灞桥区由长安划归西安市,长安二中更名为西安市14初中。设立高中部后,14初中改为西安市34中,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初解放,学校招生不像现在是统考而是自主招生。在灞桥区仅有长安二中一个中学。这年学校仅招录学生300名,报考者多达3500多名。我算是佼佼者,荣幸地成为长安二中一名学生。
学校实行寄宿制,住的二层楼通铺,远路的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在学校食堂上灶。我因为家穷只好背馍,每日开水泡馍就咸菜。
家距学校不到十里地,每周至少可回家一次。13岁的我初离父母,不由人思念。记得第一周回家返校时,我“哇”一声哭了,母亲劝我:“男子志在远方,不能老围在父母身旁。”后来,慢慢习惯了。
学校仅靠灞河岸,是长安八大景“灞柳风雪铺满面”所在地。每到春天,绿丝摇曳,柳絮飘扬,城里人到这里春游,离别时折柳相送。校舍外有一河渠,清澈见底。清晨在河渠洗漱,晚饭后在灞堤岸游玩,优哉悠哉。
初中三年,生活艰苦,但学习非常刻苦,各课成绩优异,在班里常与挑尖同学比高下。我特长数学,不少难题在我面前迎刃而解。我爱好文体活动,特别是篮球打得出色,在“狮吼”队主攻前锋,比赛场里少不了我的身影,成了班里“有名的小人物”。
初中毕业,好多同学报考师范学校,求得早毕业早工作。起初我也填报师范学校,后来征得父母同意改为上高中。
1956年9月,我顺利进入西安市34中。这届高中仅有两个班,近百名学生,是从300多名学生择优录取的。
升入高中,意味着将来要上大学。重任在肩,丝毫不敢怠慢。这时我重视各门课的学习,不仅数学好,语文也不错,特别是作文常被作范文读或在学校办的“春芽”墙报上发表。
当时的政治运动多,1958年大跃进,学校停课炼钢铁、挖鱼塘,大搞高产试验田,校外修河渠。学校学生会办校刊《熔炉》,我成为“编辑记者”,白天到现场采访,夜晚写稿编印。《熔炉》是油印的,刊头套好。它是在见方木块上刻上“熔炉”二字,用红油印盖上,特别醒目。正因为办《熔炉》为我以后“写新闻、当记者”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三年,一晃而过。1959年秋,当我高中毕业报考志愿时,选择了理科,7个志愿全报的数学系。有好心人不理解,劝我报考中文系,但我喜欢学数学,实现当一位数学教师的愿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采蔬南山下
- 下一篇:(小小说)不欢的婚礼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