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自成体系的水利工程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因要训练水师而开凿了昆明池,当时他也许不会想到,昆明池未来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而这个人工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城市水利工程。虽为军事之用开凿,但昆明池建成后,军事作用反而不是主要作用,还起到了调洪蓄洪、供水首都、园林游览等更重要的功能。烟波浩渺的昆明池在汉长安城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为长安城供水、调洪蓄洪可以说是昆明池所有功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昆明池位置示意图
解决汉长安城的供水问题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众所周知,长安是座内陆城市,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困扰长安城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旱灾。在汉代时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陈业新在其所著的《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中,曾记录“两汉旱魃之灾共计112次,旱灾年份占两汉总年数的26%以上,也就是说,两汉时期平均不到四年就要发生一次旱灾。”在这种背景下,旧的水源已不能满足城市用水的需要,这样一来,为城市提供新水源也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史籍记载,公元前120年,长安大旱。而昆明池恰在这一年开挖,相信这绝不是一个巧合,大旱应该是让汉武帝下定决心开凿昆明池的重要原因。西汉时期,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比同时代西方最大的古罗马城还要大三倍,因此城市供水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西汉统治者在修建长安城时,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河流,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周边河流连接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使沣河、滈河、■河、氵皂 河、灞河等相互连通,以保证长安城的水源供应。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兴土木,都城迅速膨胀,人口也越来越多,长安城城区人口达到了40万,加上郊县已达100万,城市供水明显不足。
在当时长安城的西南,也就是今日斗门镇和细柳镇一代,是昆明池的遗址所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烟波浩渺的昆明池开凿后,给长安城的用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解决了内陆城市的干旱问题。但
调洪蓄洪保证长安城的安全
水库一般都起着调洪蓄洪的重要功用,对当时我国最大的人工蓄水库来说,昆明池的这一功用更加明显。
斗门镇位于昆明池遗址的西岸。 记者 尚洪涛摄
昆明池水来源于洨水,流向何处呢?李令福引用中科院历史地理学
记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所做的《西安市汉唐昆明池一直的钻探与试掘简报》中看到,考古学家推测昆明池水来自于古沈水(也就是今日氵皂 河),而考古发现昆明池共有四个出水渠,其中一个通至沣水或滈水,另外三个中有一个汉代时通往北面的滈池,但唐代已废弃,另外两个汇合后再度回流古沈水。
是否具有漕运功能还存争议
除了为长安城供水、调洪蓄洪的功能之外,王作良认为昆明池还具备航运的功用。他认为昆明池的前身就是秦代的漆渠:“当年,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从终南山砍伐了大量木材,这些木材就顺着漆渠运了下来,当然,漆渠不仅运输木材,还运输从子午古道挑来的山货。”王作良认为昆明池的南池沿,就是如今斗门镇石匣口、普贤寺等村,当时百姓称之为“秦渠河”,秦渠应该就是漆渠的“转音”。王作良认为昆明池又和沣水相通,所以昆明池可以说联通起了子午古道和沣河,也就具备了航运功能。“另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激增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致使水上航运常受泥沙淤泥阻困,为了保证京城粮食、燃料、铁骑和其他物资的顺利运送,汉武帝于公元前131年开凿漕渠,用了三年时间,漕渠的开凿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粮食的运输。昆明池水除了供应长安城的用水外,另一支通向漕渠,而漕渠通向灞河而最终通向黄河,这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附近的物资运输贸易,为航运提供了天然的便捷。”
石匣口村在昆明池的注水口处。 记者 尚洪涛摄
不过李令福等学者却不赞同昆明池本身具备漕运功用,李令福指出,昆明池只是向汉长安城漕渠供水,也就是说具有平稳漕运水系的功能,但昆明池本身却不承担漕运的功能,“漕运是从关东向关中运输粮食的重要手段,一年至少要几十万石。但是渭河水浅,运输困难,要用渭水南岸的人工漕渠通船运输,昆明池就是这条漕渠的上源,昆明池水流向了漕渠。但漕渠开凿在前,而昆明池开凿在后,昆明池的水不是漕渠的主要水源,应该只是用昆明池水以补漕渠中水量的不足。” 记者张静 实习生徐月悦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28个湖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景象
- 下一篇:建设中的西安市一品长安花卉博览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