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五、七”干校
作者(后排左一)与校友在干校门前留影。
看到这张照片,不禁使我想起38年前“五、七”干校的一段往事。
1974年1月,当时我在市65中任教,党支部书记让我去西安市南泥湾“五、七”干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锻炼。
这期300多名学员乘着八辆大轿车,沿着蜿蜒山路缓缓北上。经过两天颠簸,当看到宝塔山时,大家喜出望外,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三日,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凤凰山麓,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四个旧居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受到了一次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第四日,徒步拉练到南泥湾“五、七”干校。从延安到南泥湾全长45公里。对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小到大由家门到校门,不是骑自行车,便是乘公交车,步行最多是10公里。早晨8时出发,开始还勇气十足,雄赳赳,气昂昂,走在队伍的前列,慢慢地感到体力不足,步履艰难。刚上盘龙岭,行程还不到一半,脚磨出血泡,疼痛难忍。心中想着坚持走完全路程。于是,撕破手帕,紧裹血泡,在路旁折根树棍当“拐杖”,就这样一瘸一跛,直到晚8时才到“五、七”干校。
在“五、七”干校,生活、生产、发扬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住的是延安土窑洞,5-6人一间,窑洞里设备简陋,锅灶连着炕,我们在光席上打通铺。锅灶专为烧水用的,柴禾自备。每遇周日,大家结伙上山砍柴,来回十多里,用架子车拉回,劈成柴禾。吃的是粗粮淡饭,顿顿是发糕(一种用玉米面做的馍馍)和玉米糁,蔬菜多半为洋芋,少许有肉菜。每天午饭一人一个白蒸馍。记得过春节时,食堂以窑洞为单位备上面片和饺子馅。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顿饺子吃。这是在干校最好的一顿饭。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
一个月的革命传统教育后,接着是一个月的农田大会战。“五、七”干校两边是山,中间为沟,农田大会战就是从半山腰拉土填入沟中平整成田。年老的、女同志揪土(用锹把土抛在车内)平地,用架子车运土重活落在年轻人身上。我当时30多岁,拉架子车上下奔波,每天至少七八十个来回。每次拉土,挥汗如雨。晚上腰疼腿酸,难以入睡,但人人豪气满天,信心百倍。一首诗道出当时的真实情景:“寒冬二月天,农田大会战,卯足混身经,革命意志坚,镢锹舞得欢,车轮上下转,人定能胜田,沟壑变良田。”
300多名学员,分了七个大队,郊区为大田队。平整土地后,我们在大田里点种了玉米。我又到南泥湾三台庄插队锻炼。三台庄为延安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在这里和社员一起,平整土地一个月。再次回到干校,玉米长到一尺高,一遍又一遍地松土,锄草,待到收获时,我们结业了。回到西安,家人在车站接我,已是相面不相识,因为半年锻炼,人黑了又瘦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首首句句总关情--《蓝水情》诗集…
- 下一篇:(诗歌)如梦令秧歌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