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边的“务”村
西安外围区县有许多带“务”字的村名,如长安区的马务村、户县的稻务村、周至县的史务村,都是著名大村。为什么叫务村呢?——这要从一千年前北宋仁宗年间的“营田务”说起。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位于今宁夏河西一带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逐渐壮大起来。夏主元昊统兵50万,向东、南两面扩张,这时宋朝陈兵百万,分布甘陕黄河一带州县。夏军所到,“灵、武陷没,银、绥割弃。”这一年,陕北的灵、武、银、绥四州被占领,元昊率军紧逼延州城下。宋朝抽调全国各地精兵赴延鄜一线反击,关中成了供给前线军队给养的第一后方。这年十月,仁宗命令永兴军知(陕西地方最高首长)吕大防,“置陕西营田务”,以军营方式进行务田劳作。即抽调预备壮年丁役建立集中营地,分别生产粮食、肉类,饲养军马,供应前线,同时做军事训练,以便随时赴边参战。
吕大防,蓝田人,父兄四人被人称为“吕氏四贤”。为了建立有效的营田务,吕大防遍入关中农村,于是关中的粮肉和战马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延安反击战取得胜利后,前线给朝廷战报提及此事,仁宗还特别表彰吕大防为“营田干练”。由于他深入农村宣传抗敌,关中出现许多官员弃官从戎,带队将本县的“营田粮”送到前线,就地参战。在西夏攻陷延州以北许多城堡时,高陵县令钟师道愤然发誓,赴边抗夏。他收留了一批溃散回来的宋军,又召集一批营田勇士,弃官携粮食北上。临行前在高陵崇皇寺与好友
众多的务村,成为古代关中人民爱国拥军的印记。宋代《长安志》载,兴平有四个马务,渭河南有一马务,即今长安区西北部高桥街办马务村。这个村当时的任务就是给前方饲养战马。此村还是晚清刑部尚书薛允升故里。这里的沣河高桥系他所建,故高桥街道办以高桥为名。另外,长安区子午镇还有酒务村,据说,当年将生产的酒装入耐摔打的小葫芦里,送往前线,专供战前、战后“壮军威”时用。当年,吕大防真是想得周到。
户县的稻务村,在秦渡镇南。周至县也有稻务峪,在竹峪镇。都是当年以生产稻米为主的营田务。特别是周至的史务村,《周至地名志》载:“营田务就是宋代预征丁的训练、生产营地。以史姓居多得名。” 同治三年(1854年)丑月十三日,太平天国西捻军文王围攻史务堡。民国的县志记载:“文王遣箭一支,清军拾视:令降。佯降突围,被歼堡外。”即此村。
由于这些务村宋代就存在了,所以算来都有千年历史了。有些务庄,由于日久年长,今天已经被人讹写成雾庄了。位于灞桥镇北4公里的雾庄东村、西村、南村、北村4个村,人口两千余人,就是宋代的营田务庄,后来演化为雾庄了。当地老年人还说,雾庄本是“勤耕务作”的意思。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