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卢剑利>>正文内容

    (散文)“生命之源”石砭峪

    作者:卢剑利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点击数:

     

    石砭峪美景  

     

     

    石砭峪美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秦岭著名的石砭峪,西安市最早的水源地,直到今天也与石头河、黑河一样,是西安的三大水源地之一,对于古都长安来说,石砭峪就是“生命之源”,“龙泉之地”。  

    石砭峪,古名“石鳖峪”,以峪口有巨石如鳖得名。清康熙《长安县志》记云:“石鳖峪在城南六十里,谷口有大石如鳖,咸长两县以此分界”。可惜的是,1971年修石砭峪水库时,将巨石炸掉,后人只能遥想当年之壮观。  

    关于石砭峪曾流传一段优美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康姓三兄弟,同住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年,河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石鳖,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三兄弟就发誓要铲除它,保一方平安。首先由康三前往,结果没有能压住石鳖,康二前来帮忙,也未能制服石鳖,最后康大出马,方压住了石鳖,但三人都无法放手,为了让石鳖永世不能动弹,三兄弟也就变成了石头,永世镇压着它。为纪念康姓三兄弟,本地地名由潏峪改成了石鳖峪,但这个名字不大好听,最后决定取“鳖”的近音字“砭”命名,因此当地百姓非常习惯叫成了“石砭峪”。   

    石砭峪系“长安八大峪”之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中南部,西隔万华山与沣峪为界,东隔南五台与太峪为邻,其南至秦岭脊。   

    石砭峪中有石砭峪河流过,为渭河南山支流,主流长24公里,其两翼有熊沟、大瓢沟、小瓢沟、四岔、青岔、马勺沟、龙窝子、大板岔、柏木沟、左臂沟、水洞子、风寒窑等支沟21条。  

    说起石砭峪河,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当年隋炀帝带着羽林军南出长安城围猎,到了中午大家口干舌燥,急需饮水解渴。但眼前无河无湖,滴水没有。于是隋炀帝降旨:三年为限,必须在这里开凿一池,周围广建宫室以供游乐。  

    圣旨一下如山倒,长安城内外的老百姓却遭了殃,如狼似虎的差役们驱赶着百姓挖人工湖。湖挖好了,但是没有水。隋炀帝限期3日,挖通渠给湖中注满水。3天已满,还未完工,隋炀帝要杀人,成千上万的工匠哭声如雷,惊动了终南山石砭峪河里的老龙王,他偷偷地吸来了东海水注入湖中,救了九村十八寨百姓的性命。    

    古诗描述石砭峪:“石级皆险滑,  颠跻莫牵攀。”可见谷中之路,其险无比。    

    到了石砭峪,满目青翠,满库碧水,山势险要,沿着山路往里行驶,西康高速公路和铁路凌空飞度,在沟壑间忽隐忽现,天堑变通途,我们时而与西康高速并行,时而穿梭其下。一边感叹人类的伟大,一边欣赏山中的美景,放眼看去,终南山隧道处的“蓝天白云”景观蔚为壮观。    

    进入峪口没多久,便看到“石砭峪水库”五个大字镶嵌在大坝上,水库的容量很大,库中绿水深不见底,沿途看到不少三五成群的人在垂钓,进入库区群山叠嶂,满目翠绿很是美丽。        

    从1971年开始,陕西省开始动工在石砭峪兴建水库,1980年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总库容26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7万亩,装机容量0.3万千瓦。初期石砭峪水库以农业灌溉、防汛和发电为主。1990年开始向西安供水,成为一个时期内的西安水源“大哥大”,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西安出现严重水荒时,另外两个水源工程还未建成,石砭峪水库为西安用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所谓:“甘泉永注长安”。    

    从石砭峪水库大坝,我们步行进入,在蜿蜒的峡谷中,一直延伸进去,阳光之下,粼粼波光,水面或阴或阳、或静或动,这水便更有了灵性。在山水间徜徉,蓝天空净无瑕,白云悠悠然然,泉水清冽甘甜,密林幽静无杂,在这只有淙淙流水相伴的苍茫大山中,在这阴翳避日的鲜有行人的丛林中,整个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思绪随山风飞扬,尽管在这里,与山相比,人是何其的渺小脆弱,但却是何其的自在、惬意!放飞身心,融身其中,徜徉徘徊,其乐融融!    

    在峪中,人们一路过农家,穿林野,逆溪河,股股清流从高山中汨汨而出,清澈的泉水在山间峪中的石砭峪河奔流不息,跌宕起伏很有气势,最终挺进神秘好奇的修行圣地——天池寺。    

    天池寺是秦楚古道路旁的一座古寺院,此处峰云际会,松柏环绕,台地开阔,风水涵养。上天池寺所在地上天池,因在沟道东侧,又叫东天池。相对的阳坡院子上有下天池,又叫西天池。化外仙境,天籁香音,峰峦叠嶂,风云击荡,自古以来就是修行的圣地,这里山地开阔,芦苇波荡,旷野无人,鸟雀安详,空山寂静,日月净朗,心灵释放,自在徜徉,世外仙境,人间天堂!    

    天池寺的芦苇包括秦岭山梁上的芦苇正确学名应叫芒草,酷似芦苇胜似芦苇,一人多高,满山遍野成片,美丽异常。    

    石砭峪天池寺芦苇荡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秦岭北麓地区面积最大的,也是最为漂亮的天然芦苇荡,方圆几十亩,上下三大片,是秦岭秋季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为秦楚古道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从秋天开始,芦花开始变轻吐穗,满山遍布,花蓬摇曳,婀娜多姿。一路鸟雀梵音,馨香荡漾,恰是抚媚娇娘般的俊秀。    

    此乃“春夏芦荡一片绿,秋后芦花赛雪飘”胜景。    

    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每一次与石砭峪山水的亲密接触,来到这里的朋友无不为之击掌赞叹,流连往返。风吹芦苇波澜起伏,阳光映照,芦苇穗子银光闪闪,好似一幅水墨丹青画卷,让人顿时忘记登山的艰辛,扫去一路尘埃,有了每一次入峪后的不同感受。(卢剑利)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古道沧桑话“库峪”
    • 下一篇:(散文)隐士“天堂”白道峪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