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印证人生——刘德源小记
位于樊川腹地的水寨村,风光旖旎,景致醉人,宛如一幅气韵腾盈的山水画。坐落于村南的长安印社,就像画面上一方鲜红的印记,而这方印记的刊钤者,便是印社的掌门人、年过花甲的篆刻家刘德源。
初识刘德源,是在十多年前县城临街的一间门店里,常见他倚案稳坐、专注刊石。不久便知,这是一位来自偏远农村的“文化人”,能文善书,尤工金石艺术,自幼钻研秦玺汉印,潜心汲取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治印风格,力求将秦人风范、汉唐气度与当代意识自然融合,生动准确地表达“心”与“意”、“文”、与“质”、“理”与“趣”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底蕴。他凭借刀耕不辍、执着追求,广受推崇,常有书画名家登门求印,曾应邀为汉中博物馆复制汉代摩崖石刻《汉魏十三品》,为昆明世博园制作唐诗石刻展品,篆刻作品散见各种报刊,并创下一年内连获全国性书画篆刻大赛6枚金奖的记录。
21世纪开启之年,刘德源在“城中村”的一个农家小院,聚集了当地和省内外数十名艺术家,成立了旨在宣传、整理、收藏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安印社,并被公推为社长。从此,这个以篆刻艺术为引领,集书法、绘画、诗文、摄影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群众文化团体,在刘德源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级书画篆刻大赛,几年来,共荣获国家级大奖100多项。原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在清凉寺祭祖时,印社成员打出了“连战连心,中华中兴”的横幅标语,并以此内容,由刘德源亲自治印赠予连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印社与区级有关部门联合,相继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2周年、“我为党旗添光彩”、“迎接党的十七大,建设和谐新长安”等书画篆刻主题展览,歌颂了党的丰功伟绩,反映了长安的人文历史和发展成就;印社还组织艺术家多次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部队官兵赠送书画,为农民群众义写春联,忠实践行“三贴近”、“三创新”的文艺方针;印社创办的赠阅社刊《长安艺苑》,为艺术家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印社建起了西安地区首家群文团体党支部,并连续荣获长安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韦曲街道“综合示范先进党支部”称号……
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一全新理念,使刘德源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鞭策,他将长安印社移址樊川,并创建活动基地,兴办文化产业。经过认真设计,他已初步形成了符合长安城市化建设总体规划的文化产业思路,即以“艺术长安”文化理念为指导,以“古风今韵相辉映,文化经济共繁荣”为目标,以“生态型、园林化、高品位、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园为定位,建设具有长安特色艺术的“文化大集”,实现 “以文气聚人气、以人气扬名气,、以名气兴财气,以财气促文气”的良性循环,确保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目前,这道靓丽风景线的构筑,尽管尚未付诸实施,刘德源却已独具匠心,为未来的“文化大集”推出了第一道“名菜”:富有长安区域特色的秦汉瓦当拓片条屏,成为长安对外交流的精美赠品,受到行家的高度赞誉。
日前,笔者再去印社拜访刘德源时,他正埋头书案,研读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在“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一节,已划满了红色的加重号。看着他稀疏的华发,我不禁担心他在未来的文化苦旅中,是否还能适应一些难以承受之重,他却跃然而起,让我鉴赏他新近创作的篆书作品——行者无疆,印证人生。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西部书画报》集中推介长安中国画院书画家
- 下一篇:兰增干签约中国新闻人网专栏作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