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秦岭深处祈听鸟鸣
秦岭深处祈听鸟鸣
鸟类是自然界的一个家族,与人类生存在同一幅天空下、同一个地球上,它们是人类的近邻,更是人类的朋友。鸟捕食蜚蠊、蝗虫、蝼蛄等,消灭农林害虫的威力远胜于农药。不仅如此,鸟与其它野生动物一样,在自然界维持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态平衡,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幽梦影》一书中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种境界,今天的我们已只可能在诗中画中和文艺作品中略见一二,躁动的人啊又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态静听?!
每次读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时,便觉一股清新的芬芳气息扑面而来,如饮琼露,仿佛置身山阴小径,沉浸在啁啾起落的鸟鸣里,恍入诗中天籁般的境界。
身在秦岭深处,沉浸在鸟的鸣叫声中,人们对鸟的呼叫有了预知,有了遐想,有了思恋。遥看那成群的鸠鸟相互追逐觅食,细听那杜鹃鸟的深夜鸣叫,无不深深预示着“天欲雨,鸠逐百;天既雨,鸠呼百”,“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哲理的真正体现,更增强了我热爱大自然,热爱鸟类的无限激情。
每当晨曦初露,乡亲们仍在熟睡,窗外嘤嘤的鸟鸣,唤醒了我,立刻床,跨出屋门,独自站在家门口,环顾四周,好一幅神奇的“百鸟争鸣”图景:家家庭院前后,篱笆墙内外迅即发出小麻雀那“唧唧喳喳”的鸣叫,那是告诉人们今天天气晴好。屋檐上、树梢上的喜鹊呢?悄然登门乱蹦乱跳,仰着头发出清脆的声响,那鹁鸪鸟叫“咕、咕、咕”,声脆圆润而不抑音,听着这些鸣叫,古代《禽经》中:“仰鸣则晴、俯鸣则阴”的记载顿时映入脑际。
鸟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精灵。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或傍晚,飞临在我们的面前,说很多很多我们人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身在秦岭深处,每逢大风和阴雨天气,天空阴云密布,只见那乌鸦飞在半空中,发出亮亢的叫声,它朝着那个方向,风就从什麽方向扑面而来,这是为了让风顺着它的羽毛吹,保护羽毛不被风吹坏,在奋飞途中,乌鸦不时地发出“沙哑”的叫声,听此音,人们心里立马感到万分凄凉。不远处的几只麻雀缩头缩脑的,发出“吱-吱-吱”的长鸣。傍晚,那树杈上的麻雀却提前入了窝,时不时在窝边发出缓慢的长叫声,屋檐下的喜鹊呢则低头乱叫,一边叫一边忙着储藏食物到窝里,这些都预示着阴雨天气的即将来临,难怪许多科学家运用仿生学原理和知识,把小鸟的肌体引入电脑连接在气象仪器的探测头,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身在山中听鸟鸣,人们置身鸟的世界,陶醉于大自然万籁之声乐趣无穷,更使我深谙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那桃红柳绿,人们每天都能在鸟鸣中醒来。
鸟鸣,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词,充分体现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鸣很快就能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
对于村庄,向来人们心中有着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从中,简墨国画般的农舍在熹微的春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景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小院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村童......
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草地、林间、或筑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符,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类一起和谐相处甚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那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使树枝“蓬”地一声弹响。假如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美妙的旋律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鸟类的存在价值,引起了生物学家和环保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家已将每年四月七日命名为“爱鸟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以此提高公民的爱鸟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
对于当下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能听到鸟鸣,能想起鸟鸣也是幸福的。爱鸟护鸟,是每个人应有的公德和应尽的环保责任,特别是捕鸟者,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请用爱心烛照灵魂,用行动爱鸟吧!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心,保护好自然环境,鸟儿是会逐渐多起来的,那清翠欲滴的鸟鸣,一定会飘进我们的生活里。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杂记)镇安云盖寺:秦岭深处的"小上海"
- 下一篇:(杂记)驰名中外的红腹锦鸡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