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之村关庙村--石砭峪即将消失的村落记忆
从石砭峪口进入石砭峪,遇到的第一个村子叫关庙村。关庙村亦称关帝庙村,位于长安区南部,秦岭北坡,距城区35千米,现属五台街道管辖。他东毗太乙宫街道西岔村,西邻子午街道天子峪村,北接五台街道西尧村,东南与四岔村相连,西南与大瓢村接壤。关庙村的名字源于位于青沟、熊沟两沟沟口的关帝庙。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有“石鳖谷内老龙桥北有关帝庙村”的记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在关帝庙下注:“观爷庙为观音庙”,据村里老人讲,关帝庙供奉的是关圣帝关羽关云长,与此记不同。此庙位于石砭峪水库库区,原有坐东向西3间大殿,两旁有廊房,前面有楼房。正殿内坐着刘关张3尊塑像,南北廊房也塑有其它神像。解放后将其改为学校,1972年修建水库时将学校迁到熊沟内,关帝庙旧址被水淹没了。
关庙村包括石砭峪地区,在以前是著名的“陆海之奥”。陆海之奥者,出自《汉书·地理志下》:“秦地有户杜竹林,南山檀柘。物产丰隆,号为陆海,为九州膏腴。”户杜为今天的户县、长安的古称。檀柘茂密,竹林翠郁,誉为“陆海”—所谓“天府之国”矣。《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让人觉得很早以前,这里已是先人们“诗意的居住之地”。
关庙村历来为石砭峪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陕西长安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漫长的历史时期,属于咸宁县管辖,清嘉庆设宁陕厅后石砭峪、正岔以西归宁陕厅(县)所辖。又据《宁陕厅志》云,石鳖谷在厅北五百一十里,又西为石鳖谷(古时以谷口有巨石如鳖得名石鳖谷,又叫石壁谷、石鳖峪,后谐音今名) 。清康熙《长安县志》记云:“石鳖峪在城南六十里,谷口有大石如鳖,咸长两县以此分界。”可惜的是,1972年修石砭峪水库时,将巨石炸掉,后人只能遥想当年之壮观。辛亥革命后,咸宁并入长安县,石砭峪以西仍归于宁陕县高沣乡,1950年将宁陕县高沣乡7个半峪子(即半个石砭峪)划入长安县,建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1958年公社化属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区;1961年组建石砭峪人民公社,文革期间曾改名红峪公社,1972年恢复石砭峪人民公社,1984年组建石砭峪乡。作为政府驻地的关庙村设立有学校、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等机构。2002年长安撤县设区后,石砭峪乡并入五台乡,关庙村结束了作为政府驻地的历史。
关庙村原由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组成,130多户,900多口人。1955年,按照人口自然居住状况将关庙村分为9个生产互助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关帝庙(包括南韭子沟、倒沟峪)为4组,青沟为5、6组,沙坪地为7组,鲁家滩为8组,离娘寺为9组;1972年修建石砭峪水库时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被整体征用搬迁至山外,至今剩余有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等4个自然村。关庙村在人民公社成立后,改名关帝庙大队,组改为队,文革期间又曾改名红峪大队,1972年恢复关帝庙大队名称,1984年重新称关帝庙村。现在的关庙村有5个村民小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青沟为4组,离娘寺为5组,共有86户,376人。
关庙村有种子植物100余科、1300多种,还有药用植物486种,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300多种。金钱豹、青羊、林麝、大鲵、杜仲、天麻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四周的山梁上有苍松、橡树、冷杉等凌空造势,核桃、板栗、国槐、白杨、青冈等点缀其中,浓荫遮天蔽日,穿行其中,如同走进一座庭院深深的皇宫大宅。每当春暖花开,置身这里,风轻轻,水蓝蓝,菜花黄黄,杏花白白,桃花红红,杨柳依依,野鸭翔集,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心灵自由飞翔,尽情释放。
关庙村自古以来林木茂盛,野果飘香。《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这里桃、梨、杏、柿子随处可见。野生猕猴桃藤架如廊,春时黄花朵朵,秋时毛果颤颤;离娘寺的山坡上五味子的藤蔓到处都是,春时细花如金珠,秋时绿黄红相间,串串挂满枝条。关庙村的土特产尤以核桃和板栗最为有名,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核桃,落叶乔木,原产于近东地区,又称胡桃、羌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糖果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关庙村的核桃具有皮薄、肉厚、易剥的特点,其卓著的健脑效果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其无污染、纯天然,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关庙村的板栗品种主要有寸栗、拣栗、柞栗等,尤以寸栗和深山老林里的野生板栗最为有名。板栗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及铁、钙等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达到养胃、健脾、补肾、养颜等保健功效。每到野生板栗成熟的季节,人们三五成群,只需拿上一只蛇皮口袋,去山上捡拾野栗子。如果运气好,根本不用上树去打栗子,树下全是成熟裂开的栗子。有人形容躺到树下一会儿工夫就能拾到4、50斤栗子。但是千万可别遇到狗熊或野猪,因为那也是他们的最爱。
有花就有蜜,关庙村民素有养殖土蜂的习惯。这种蜜蜂一般钻在石洞、墙洞里,或用泥巴做的窝里,一年只取糖一次,纯度极高,采集野山花蜜充分酿制而成的,营养特别丰富且久存不变质,故称土蜂蜂蜜。蜜色泽深、口味独特、香甜味浓,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记述其对人体健康价值高,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也由于酿蜜周期长、蜜源稀少被誉为“蜜之珍品”。关庙村现有20几户养殖土蜂,村民刘步红养的30几窝土蜂产的土蜂蜜,常常是供不应求。
关庙村还是垂钓爱好者的乐园。周末闲暇的时候,坐在水库边、小河旁,沐浴着阳光,看碧水盈盈,夕阳残照;手执钓竿,丝纶慢卷,凝神屏气,细观动静。就像唐代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中说的那样“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那种轻松悠然,那种宁静安详,使人神清气爽,万虑皆消。
关庙村境内最为有名的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石砭峪水库。石砭峪水库主库区位于关庙村以北,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32平方公里,设计洪水流量420立方米/秒,总库容量0.26亿立方米,最大坝高82.5米,坝顶长度285米,是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重要水源地之一。
境内还有1999年修通的西康铁路穿越终南山到达陕南,并有西(安)柞(水)高速公路也由此经过,原始幽深的关庙村,已成为现代交通大道。
终南山是历代高僧云集,修行茅棚林立的千古道场,被佛教界尊称为小西方极乐世界。“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入终南山筑茅隐修成为佛道教徒终身最大的愿望,到晚清时期,终南山山谷间,逐渐形成众多的茅蓬群落。关庙村历史文化悠久,尤其是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熊沟沟内建有大大小小的茅棚,据说,鼎盛时期,这里几百米就有一个茅蓬,可见隐士之多。文革期间,寺庙被毁,僧尼遭遣,庪藏文物消失殆尽。现在的茅棚大多为1980年以后翻修或新建的,从沟口依次为普善茅棚、莲池茅棚、道宣茅棚、中凉茅棚、惠济茅棚、清净茅棚、观音茅棚、清凉茅棚、净土茅棚、广修茅棚、狮子茅棚,此外还有位于熊沟对面西山坡上的灵源寺。其中最有名的是净土茅棚和灵源寺。净土茅棚也叫小茅棚,是为了和南五台的大茅棚(又叫西林寺)区别。净土茅棚是1953年隆照法师开始修建的。隆照法师主修密教。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粮食短缺就离开了这里到别处修行。此后先后在此修行的法师有:通愿法师、慧同法师、慧远法师、果云法师、演密法师等。灵源寺,原名灵感寺,位于关庙村五组。据传该寺建于隋唐,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将其母葬在寺外,从此灵源寺改为离娘寺。李世民离去经过的沟叫离娘沟。从离娘沟翻梁可到达天子峪的至相寺。灵源寺内原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钟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间,草棚6间。后寺庙改为灵源寺教学点,所有文物不知所踪。清代,紫谷法师曾居于石砭峪灵源寺。紫谷法师为“曹洞正宗第三十法嗣”,精通经典,德高望重,康熙皇帝曾拜为国师。晚年辞朝,隐居至相寺中,故因之改至相寺为国清寺。紫谷法师涅盘塔是现在至相寺内唯一存在的石塔。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如今的关庙村,山清水秀,林茂木盛,花果遍地。春来鸟语花香,炎夏蝉噪林幽,秋季五彩缤纷,冬临白雪压枝,四季精彩纷呈,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之村。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