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源杯征文]城市里的森林
1982年8月,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大峪林场的库峪工区工作。当时,70年代末80年代初波及全县的乱砍滥伐风潮刚刚过去,听工区老同事讲,乱砍滥伐高潮时,每天进库峪的人不下千人,往山外扛木头的人一个接一个,如果你一个人往里走,光让路都来不及。坪沟李唤银家的一条火炕上,一晚上竟挤了30多人。最让人痛心的是,有人砍红了眼,竟将太兴山悬崖绝壁上生长了千年的松树也砍了,这些大树从高处摔下来,十有八九被摔得粉身碎骨,不能使用。这些粉身碎骨的千年古松竟将一条山沟堆满了。当时形容库峪河是:进山10里无柴,20里无椽,30里无檩。看到满目疮痍的林区,听着惊心动魄的护林故事,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从1983年开始,由于林业保护政策的落实,进山偷砍盗伐的人少了。但林场成了差补的事业单位。为了养活林场职工,林场开始组织民工进行木材生产。开始主要是清理枯立木,以卫生伐为主,后来逐渐变成“抚育”伐。生产的木材由开始的松木为主,变成后来的硬杂直至软杂为主。生产的种类也由开始的檩、椽为主,变成后来以
山区如此,平原地区的绿化也同样发展艰难。据1975年普查,全县平原地区有树木2500万株,到1981年通过逐株清数的办法统计有729万株,1990年减少到583万株,到1999年经调查推算全县平原地区有树木540万株左右。真是“杨继业数儿,越数越少”。当时全县有各级道路469条,其中乡道以上有134条,达到绿化标准的只有5条,有时上级检查工作,真为路线安排犯愁。
以上这些情况到了2000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从1998年开始林区就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国家每年给长安林区下拨200多万元经费用于天然林保护,林区近10年来不闻斧锯声。相继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日元贷款植树造林项目,更是将秦岭林区的保护和发展推向了快车道。通过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加快了秦岭林区植被恢复,从2000年至今已造林31万亩。平原地区绿化事业更是有了质和量的变化。2001年,当时县委、县政府提出奋战三年,全面实现平原路网绿化的决定。经过三年苦战,绿化各级道路
如今林场的伐木人变成了护林人,林区的群众不再指望伐上一棵树来卖钱养家,而是想方设法栽树护林,将自己家园的景色搞得更好,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自己家度假。进山的人更多了,但不是乱砍滥伐,而是一群群倡导“只带走照片,光留下脚印”的登山俱乐部成员,农家炕上,睡的不再是偷砍盗伐的人,而是在农家休闲度假的城里人。
长安未来的目标是建设城市森林体系。计划到2010年秦岭林区的有林地超过70万亩,平原地区森林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构成一个以山、塬、路、河绿化为生态脉络,以城区、城镇绿化为生态节点的“掌状”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到那时,长安将在这个“掌状”的生态大手中长治久安,幸福万年。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兰增干书画创作基地落成
- 下一篇:[吉源杯征文]黄峪寺村的春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