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脚下原始老油坊:亘古百年 香飘依旧
长安人网讯:陕西省秦岭北麓,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子里隐藏着一个老油坊,它建于光绪13年(1887年),距今已有120年的历史。
老油坊延续了明清时期传统、古朴、原始的榨油方式,专家考证,老油坊延续了明清以来传统的产油方式,利用杠杆原理榨油,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
【传承人高飞】
秦岭北麓,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子。
一进村子,芬芳的菜油香味便扑鼻而来,顺着油香拐进小巷步入院落,几间残败的瓦房映入眼帘。一尊汉代石猴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在石猴的左侧,一幢白墙黑瓦的油坊里,缕缕青烟正从砖砌的烟囱中飘出,空气中弥漫着油料的香味。走进油坊,一根近米粗、长约
【老油坊】
清代留洋学生创办老油坊
谁都不曾想到,这个老油坊是由一个有着实业救国志气的留洋学生兴办起来的。“清朝时,斗门镇有一位叫作齐益礼的先生,是清政府第一批派去国外的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工业技术的齐先生不喜欢为官,婉言谢绝了政府的高官任命后,回到故乡开办工厂——工业救国,”曾在油坊里干了40多年的93岁的长者董振勇说。
秦岭脚下,水流至此形成一个湖,与河道的落差也很大。于是,齐先生就在这里开办了自己的工厂——纱厂和油坊。他借助这里的水资源,以纺织厂为主,以榨油厂为辅。后来,齐先生发现榨油厂的利润远远大于纺织厂,于是他的策略改成了以榨油厂为主,以纺织厂为辅。当时榨油厂的生意是西安最红火的一家,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这里买油。
齐先生过世后,榨油厂和纺织厂一直由他人打理。直到1959年,公私合营,老油坊成为一个拥有9个人和16000元资金的集体企业,名称改为滦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厂。
改革开放后,高让让师傅,也就是老油坊现在主人把它承包下来,改名为沣峪口老油坊,经营至今。
传说慈禧太后曾来探望
村里老一辈人讲,这个油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时本村一个留学归来的人士修建的。也是当地最大的油坊,当年生产的油不仅供当地十村八乡食用,也大量销售到西安市场,西安有句顺口溜说:沣峪口的石磨下面转(榨油时先用石磨磨碎菜籽,别的地方是驴拉磨,上面转。而沣峪口是以秦岭流下的水为动力,磨盘下面转动)远近闻名。据说慈禧太后西逃时至此,听到这个顺口溜还专程来探望这家油坊。现在由于水源问题,已经改用电力为动力了。在油坊外面还有一个汉代石猴,据说是老油坊的保护神。
原始榨油过程实录
油坊主人高飞很是热情。虽然冬天不是榨油的最佳季节,可是他依旧一丝不苟地为记者展示了一次制油的全过程。
阳光穿过木制的窗棂,在屋内折射出布满灰尘的光线,照在一根红心白杨实木制成的巨大"油梁"上。据说,当初在盖房子时,是先搭建这根横穿整个老屋的"油梁",然后才建房屋的。
筛子、簸箕、蒸锅、铲、竹圈、油缸、油葫芦、油草……房屋内的一切仿佛都已经被油浸透。
将选好的上等油菜籽磨碎,放到直径
在油坊南侧,巨大的石头悬空而起,下面用石柱支撑着,这个用来榨油的"石山"最多可以对油料进行30吨的压力。
据高飞介绍,每次榨油时,需要400来斤菜籽,出油后再压三个小时,才能榨出七八成油,下午再经过5小时的压榨后,油才能充分榨净,一天最多出100斤成品油。
"我们这里的油之所以好,不仅仅是因为有百年的传统,更因为从选菜籽开始,每一个步骤我们都严格认真执行,绝对不掺假或者马虎对待。" 将菜籽变成食用菜油,纯手工要经过30多道工序。
在采访的几个小时里,不时地有外地人前来观看老油坊,并且都买上些油带走。"经常会有人专程开车到我这儿来打油。"
目前,这个油坊被认为是现存完整的一座仍在工作的清代立榨式榨油作坊,是我国现存立榨式老油坊的始祖。
谁能让作坊继续"飘香"?
人们在屋内观看菜籽油的制作过程时,不时地有人询问一面独特的墙壁,好像是个梯形的!"100多年了,这面墙也是我们油坊的一宝呢!"工人师傅笑呵呵地说道。
【外面再用稻草裹住】
据高飞介绍,起始油坊是由五间茅草房搭建而成的,上个世纪70年代作为集体财产翻修时改建成大瓦房。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集体财产的老油坊被承包。虽然也有日常的维护,但是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房。
老油坊的山墙也岌岌可危,阳光可以通过山墙的缺口直接投射到屋内。正榨油的一个师傅说,再有几场大雨,估计老油坊这屋子也保不住了。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多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的王智先生告诉记者,沣峪口的老油坊是我省最早的一个,规模最大持续百年使用到现在的传统油坊,完全手工制作,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可能保不住的不止是房子
张倍亮、郭积善、高让让、安世鹰……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老油坊的工人们已经很难再找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我不愿意让老油坊停工,因为不仅有老客户喜欢纯手工菜籽油的味道,我更不愿意让传了7代人的老油坊在我手里毁掉。这套传了120年的设备,如果长期闲置也会坏掉的。"提起老油坊的未来,高飞脸上有些许无奈。
"这样的老油坊实在是不为多见。"据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主任王智介绍:这座老油坊是我省最早、规模最大,百余年来保持着纯手工制作工艺,并且到现在还一直生产运行的传统油坊。老油坊压榨设备保存得十分完整,延续了明清以来传统的产油方式,堪称民间手工技艺的"活化石"。因而王智通过多家媒体联系到高飞,希望人们来关注这样的民间文化遗产,期待更多人来保护它!
【加到大梁跟前了】
"如果以后真的能有些资助,这些'老家伙'都得重新整整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免费参观,只要不影响我们干活儿就行。"高飞的心愿,就是希望老油坊浓郁的油香一直从百余年前的空气里弥漫到未来。
老油坊掌门人要继续发扬光大
解放后,老油坊经过了董振勇、安世友、高让让、高飞几代人的传承,现在由30多岁的高飞从父亲高让让手中接过接力棒,立志要把老油坊发扬光大。“我们这里的油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百年老店,更是因为我们从选菜籽开始,每一个步骤都严格认真,绝不掺假。”快人快语的高飞自豪地说。
有了精挑细选的上好原料,当然少不了精细的手工制作过程,选籽、晾晒、磨籽、蒸胚、包坨、压榨,包括油榨出来以后的净化处理等等,这一道道的工序都是榨出上好的菜籽油的关键。“我们的菜籽大部分是从安康运回来的,起初我去安康踩点的时候,发现那里的田边都种有养蚕用的桑树,为了喂蚕,不会给油菜打农药,是绝对安全的全天然绿色产品。
【黄橙橙的油出来了】
【汇流进油缸】
最关键的是,那里的气候是小流域气候,施的肥又是农家肥,这样的菜籽出油率很高。”“我们一天也就是出100多斤油,现在油价每斤五六元,我们现在也就是包住个本。”高飞说这话时有点无奈。“这个老油坊不仅仅是历史,也是一种文化,我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现在高飞买了电脑,也在学习上网,他希望借助网络的快捷,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并保护这个百年油坊。高飞说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更是一份责任!
[注:以上文章和图片均由福客网友情提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秦岭脚下老油坊香飘百年
- 下一篇:杨爱道剪纸作品赏析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