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薛志毅>>正文内容

    (史料)长安历史及长安城的变迁

    作者:薛志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6日 点击数:

    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周、秦、汉、王莽新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历时1200多年。 

    长安(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韦氏拼音:Ch'ang-an;日语:ちょうあん)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中华文明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极少数可令外国人心怀景仰而来顶礼膜拜的伟大中国城市。

    长安的地理位置,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中国陕西省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平原(关中平原)腹地。长安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里,先后共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超过1200年。

    长安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长安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西汉)、公元637年-公元904年(唐)的两段时间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大约拥有超过百万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长安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唐代长安城下属有万年县和长安县取万年长安之意。

    明朝初年起,长安改称西安,并沿用至今。


     

    早在公元的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沣河两岸、浐河川道、滈河流域就出现了五楼村、王曲、嘴头、沉家村、杨湾、客省庄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人类居住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今天的沣河下游不到7公里长的河两岸,就分布有新石器时期村落38处,比现在的村落还要稠密,尤其是客省庄村,是新时期关中父系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夏时,长安县属雍州辖,商代属崇候国。

    西周文王姬昌灭崇国后,由周原东迁,在沣河西岸营建丰京(今天的马王街道一带),后来周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以东建造镐京(原镐京乡已于2001年撤乡并镇时合入现斗门街道办事处),沣镐二京是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全国性城市,长安是当时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大城市。长安地区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最早的纪录为西周的国都镐京(前1111年—前770年)。镐京又被称之为酆镐,本是沿着酆河而修建的两座颇具规模的城市,分别由周文王与周武王营建。不过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因为都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酆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

    周代今长安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杜伯国(韦曲街道至郭杜街道一带)、函侯国(今县西北部和未央区西部)、鲍伯国(今少陵原白鹿原一带)、樊侯国(今樊川道至秦岭终南山麓)、丰侯国(今沣河东岸五楼村至晋家堡一带),秦庄襄王在今县东设置过芷阳县。周朝东迁以后,杜伯国在这里建立汤杜毫国,以其祖先成汤曾建都于毫(河南偃师附近)故国号为毫,建都于杜京(今郭杜街道东北侧)。立国67年,其国境跨越渭河以北至今三原、礼泉一带。  

    秦武公11年(前687年),秦灭汤杜毫国后建立杜县,这是我国最早的县份之一,今长安县境在其辖区。长安县的前身为秦孝公12年(前350年)所设咸阳县,秦时县以下设县、亭、里,在今西安市境内就有长安乡(今长安西北部和未央区西北部)、建章乡(今长安北部和未央区三桥一带)。始皇时,封其弟成娇为长安君,长安为一乡聚名。这就是长安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秦末以后,秦都咸阳没落,长安再度崛起。

    汉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阳,但是朝臣娄敬建议定都长安,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洛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废咸阳县置长安县,雍正《陕西通志》载:“长安以秦长安邑为名。”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由栎阳迁都长安。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至五年(公元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长安属渭南郡,9年,隶属内史。太元初年(公元前104年)归京兆郡。县治在长安城西北横门内(今未央区六村堡北侧),此时的长安辖区基本上是今天的全部西安城区、长安西北部和未央区西部、雁塔区全部。当时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16、5公里,东邻霸陵县、奉明县、南邻杜县、西接户县、西北邻渭城县、北依长陵县。其中,在今县内杜县于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改为杜陵县,同时在上林苑开辟韦曲、杜曲等为居邑。东汉光武年间,将奉明县及渭城县划入长安,长安东西31、5公里,南北16、5公里。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长安改为西京。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

    王莽建国元年(公元前9年),改长安县为常安县,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杜陵县为饶安县。刘玄更元年(公元23年),恢复两县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建都洛阳,长安改为西京。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势微,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

    三国魏置长安县,属京兆郡。

    西晋设长安县,同属京兆郡,并将安陵(今咸阳市东)、长陵(今咸阳东北20公里处)两县并入长安县。晋愍帝时迁都长安,将长安北部划出设渭城、长陵、安陵三县。

    西晋末年,晋殇帝在长安短暂建都。

    此后,关中长安地区几度成为战争频发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长安。

    后秦时,改长安县为常安县,当时划常安、蓝田地、杜县部分地方设山北县(今长安区引镇街道一带,因其位于终南山北而得名)。到了北魏时期,再次恢复长安县县名,县境东西14公里,南北16、5公里,东、东南与霸城县、山北县交界、南、西南与杜县、户县交界;西、西北与咸阳县、高陵县交界。

    北周时期,撤销冯翊郡所辖万年县(治所在今临潼栎阳),并分长安、霸城、山北县地域在长安城内另置万年县。这时候,长安东西长7、5公里,南北长16、5公里,东及南与万年县交界,西、西南与咸阳县、户县交界,北与咸阳交界。天和三年(568年)撤销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753年)撤霸城县及杜县,东部地区并入万年县,西部地区并入长安县,此时万年、长安两县并存。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当时的汉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杨坚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开皇三年(583)建都大兴城,改万年县为大兴县,县治移于大兴城宣阳坊(大概位于今天的碑林区雁塔路中段);长安县治移大兴城长寿坊(今雁塔区蒋家寨一带),此时两县共治大兴城。大兴县辖东部,东至灞桥,西至龙首原,南到终南山,北到渭河,西以子午峪北口至郭城中轴街道与长安县东西分界。长安县东、南、北三边与大兴县交界,西南与户县交界,东西32、5公里,南北16、5公里。隋文帝时两县属雍州,炀帝改雍州为京兆郡,两县皆属其治所。

      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608年,又兴建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外郭城,使大兴城初具规模。杨广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东宫,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鸟瞰复原图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宫,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当临淄王时的王府改扩建成了兴庆宫,三座宫殿合称“三内”。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

    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高度效仿了唐都长安城的规划。

    唐武德元年改大兴县为万年县,仍由万长两县分治长安城。乾封元年,在万年县的西部设明堂县,县治在今碑林区文艺路南段;分长安县东南部设乾封县,县治在今雁塔区吉祥村附近。长安三年(703)万长两县撤销。永昌元年(689)分长安县南部设永昌县,又于神龙元年(705)撤销。唐天宝七年以“万国咸宁”意改万年县为咸宁县(这是咸宁县在历名上的第一次出现),53年后又复名万年县、长安县,此后两县再次并存并以朱雀大街为界,万年县治东,长安县治西。长安东、东南分别与万年、商州元县交界,南、西南分别与户县和金黄色州石泉县交界;北及东北分别于咸阳县交界。东西30公里,南北230公里,万年县北起渭河,南至秦岭,东起库峪,西至石贬峪。两县均属京兆郡辖,两县时分时合,变迁较大,但始终保持东西分治格局,隋大兴城设53坊,长安设55坊,唐时两县共辖109坊,万年有:长兴、永乐、永宁、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长安有:善和、通化、丰乐、昌明、安乐、怀远、醴泉、昭行、义宁等55坊。两县在城外设乡,万年有:洪固、神禾、产川、白鹿、龙首、灞城、广明等45乡;长安有:永平、高阳、居安、渭阳、万春、昆明、安国等59乡。

     唐昭宗天佑元年,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后来,长安节度使(隋唐时于重要地区设置的总管一职,后改为都督,总管数州军事工作,天宝初年设九个节度使)在原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长安新城,并在两侧各建东、西小城,长别驻万长两县。

    唐以后,长安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后梁设大安府,后唐设京兆府,宋设陕西路、永兴军路,京兆府。元设安西路、奉元路等。

    后梁开平元年改万年县为大年县,治所在东小城(即碑林区东县门街),改长安县为大安县,治所在西小城(今西安市西关一带),两县均属大安府。

    后唐同光元年(923),恢复万长两县县名,此后,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未变。

    北宋宣和七年(1125),改万年县为樊川县,以县境内有樊川(相传为樊哙封地)而得名,时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长13公里。长樊两县均属永兴军路京兆路京兆府。宋时长安县东与乾佑县交界,南与石川县交界,西南与户县交界,西及西北与咸阳县交界,东西30公里,南北230公里。

    元朝长咸两县属奉元路管辖,县治依旧于府城两侧小城,至元年间,将城内的咸宁,长安所属地划归录事司,管辖城关行政。

    金设长安县,公元1146年,将南宋划出的乾佑县并入樊川县,辖地扩大到今柞水、镇安二县北部,大定21年(1181)改樊川县为咸宁县。两县仍京兆路京兆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安城墙,留存至今,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对于南京作为国都不甚满意,一直心怀迁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标最钟意的迁都之选正是长安。   

    西安城墙东南角,2008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朱元璋顿时心动,但不形言表。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并告谕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其实已经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也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长安作为最为国人仰慕的汉唐国都,王者气派天下独步、无可匹敌。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返回南京后于第二年病逝,谥号“懿文太子”。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当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

    此后不久,朱元璋也郁郁而终,皇位传于太子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数年,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发动“靖难之变”,篡夺了皇位,并不顾南京城内多数臣民反对,强行将国都迁往自己的势力据点--北平。 

    长安,也就失去了宝贵的重新成为中国国都的机会。明末,李自成率军攻破陕西,进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从西安出师攻灭明朝。然而,吴三桂投靠清朝,以致清兵入关,攻灭大顺政权。

    明洪武2年(1369)废奉元路设西安府(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西安),长咸两县属西安府,咸宁与临潼、长安、镇安、蓝田、高陵交界,长安与咸宁、镇安、石泉、户县、咸阳交界,与北宋基本相同。城内继续由两县分治,县以下城关设里,咸宁设82里,代宗景泰年间,将秦岭南16里划镇安县,辖66里,城关辖新城、书院、文昌等12里;城外设东南北三乡,辖54里。明时长咸两县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辖。明后期,咸宁所辖66里,长安所辖

    清代设长安县。1783年,把长安与宁陕县东北部局地划宁陕,把咸宁县与柞水县西北部归孝义厅。此时,长安与咸宁、宁陕、户县、咸阳交界,东西30公里,南北50公里;咸宁县东西20公里,南北85公里。1796年设县丞署,长安县署先后驻斗门、子午,咸宁县署先后驻灞桥、草滩。

    据《咸长两县续志、序》载:“咸宁长安两邑,旧时同治省会,民国肇建,始裁并咸宁统入长安。”也就是说,在中华民国二年,废西安府设关中道后,公布全省各道辖县的时候,关中道下无咸宁县,长安县下注:原咸宁裁入。明文撤销咸宁县并入了长安县,当时的全县辖区约现在的西安市城6区和现西安市长安区。民国18年,长安设10区32乡,十区即:一区驻草滩镇,二区驻三桥镇,三区驻斗门镇,四区驻酒务头,五区驻子午镇,六区驻韦曲镇,七区驻杜曲镇,八区驻引镇,九区驻灞桥镇,十区驻新筑镇。

    公元1900年,清廷利用义和团排外,并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离开北京,西狩长安,留驻长安约一年之久。

    在此前后,光绪帝与国内维新派人士都强烈主张放弃北京,迁都长安,变法强国,以与西方列强抗战到底。

    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成立西安市政府,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把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

    民国之后,蒋介石在抗战爆发前的三十年代大力进行“剿共”,1936年(民国25年)蒋介石至西安督战时,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软禁蒋介石并逼迫蒋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最后促成国共暂时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49年5月20日长安解放,6月3日成立县政府,政府驻大慈恩寺,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辖,6月6日驻所迁往韦曲镇,6月13日县政府驻大兴善寺,7月16日再次迁往韦曲,全县设灞桥、新筑、三桥、龙首、渭滨、阿房、郭杜等32区224乡,面积1796平方米公里。

    1950年11月,将宁陕县高丰乡秦岭以北地区180平方公里的山区划入长安,1952年8月设17区,1955年初,将渭滨、灞桥两区25乡、狄寨区6个乡,三桥区6个乡一个镇,斗门区4个乡,郭杜区2个乡,大兆区1个乡和部分村,共446自然村35522户、178812人、292平方公里土地划入西安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回忆樊川说年味
    • 下一篇:(诗歌)青春在这里永恒--献给烈士沈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