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忆樊川说年味
我的故乡在长安樊川——就是城南杜陵原和神禾原之间那条水旱兼作自然风光秀美又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川道。这里曾是唐代杜甫、杜牧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李白、白居易、钱起、郑谷、韩愈、王维也曾多次来过这里。唐代人所谓的“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就是这里的韦曲和杜曲,在唐代这里的韦氏家族和杜氏家族曾出现过二十多位宰相级人物。同时从盛唐长安樊川的八大佛寺、抗战时的兴国中学、解放初的艺术学院、美院、省干校、农机校到现在西安的大学城这里也一直是西安的佛教圣地和教育重镇;这里的文化气息熏陶的年味也不同寻常。
每年的腊月先是初五吃五豆、初八吃腊八。五豆就是五种豆、即黄豆、青豆、绿豆、黑豆、扁豆、反正凑够五种豆熬成粥就叫五豆;腊八就是大米和豆腐、黄豆、红萝卜熬成粥、据老人们说腊八粥放着不会瞎,现在想起来也对着,这时候已近隆冬,农村也没有暖气、一天冻的人直打哆嗦、什么东西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质。过了腊八之后就是祭灶,祭灶是在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过早年,祭灶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有表示、有钱的家庭买点心、穷人家就烙灶佗馍——种带馅的饼。灶爷一般是敬在灶房上首的墙上、一块小板上蹲个香炉、上面贴着灶爷灶婆神像,两边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将降吉祥”的对联;这种神像那时都是简单的二色油印,但是这幅对联却“流毒”甚广,到现在各个机关单位每年到上边汇报工作也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灶已过,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那时的农村人就是在坡上挖块白土、将家里的墙刷刷、我们当地叫漫墙。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蒸馍,虽然粮食不怎么宽裕,但大家都有宁穷一年,不穷一天的心思,也得蒸两锅白蒸馍过年,当然媳妇还要给娘家蒸肉包子、给外甥蒸回馍的枣瑄。
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的下午,各家各户都买来香表敬祖先。有的人家还放炮接神(称祖宗为神)。这时候十里八乡、乡城里外都在家里的正厅桌前围个红围裙敬起了祖宗神位。大多是神轴子——就是一副写着十几代或更多代祖宗名讳、或画有最近几代画像的画轴,一般长约2米、宽有一米多,也有的直接敬的木头的祖宗牌位。神轴或牌位前是四盘糖果和香炉蜡烛、这些糖果或是从外边买的点心、酥饼、苹果、梨或是自己蒸的花馍。另外在神轴左边一般家庭还在过年蒸馍时蒸个有龙有凤的花馍,这个花馍高约近尺、宽约五寸、龙头高抬、龙尾游弋、凤冠凤尾同样逼真象形。但是这种风俗从文革破四旧后遭到了巨大破坏,绝大多数家庭的神轴和牌位都被收去烧了。
正月初一,各个村子的闲人都在敲鼓、当地人叫锣鼓家私。还有人说在三十晚上看到三官楞(樊川樊村冯家和薛家川道的一个地名)有了红灯,今年的社火要成哩,忙着准备抬社火。初二到初五大家一般都走亲戚,初五前是小辈拜老辈、初五以后是老辈看小辈还有朋亲。老的就是父母岳父母舅父舅母。小的就是儿女、女婿、媳妇等。
过了初五好多村子就又热热火火地抬起社火来,人常说:“庄稼(人)要得乐、取水抬社火”。樊川附近的樊村、杜曲等地的社火也是很出名,这又是另一段佳话。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说)航空精神永放光芒
- 下一篇:(史料)长安历史及长安城的变迁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