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包容”天下的历史渊源
终南山名胜---南五台风光
|
终南山
终南山既是指一座山,又是指一个山脉。还有一个大得多的山脉叫做秦岭,终南山只是包括秦岭最北端的一列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这个词是大约两千前开始使用的,即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的一段时间。秦国的祖先世居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上,秦国就是以此为基础统一中国的。
秦岭是南北中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两大河流的分水岭。北坡的水注入渭河流入黄河流域,南坡的水注入汉水流入长江。并对中国温度和降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冬天阻止冷空气南下,夏天租挡潮湿的空气北上。秦岭以北主要是小麦、谷子和小米,以南则是水稻。
现在人们所说的“终南山”这个词,既是指西安南面40公里处的那座高 2600米 的山峰,又是指与之毗邻的东西100公里的山峦。但是3000年前,“终南山”是指从河南省的三门峡南岸,向西沿着渭河,直到源头的甘肃省内所有山脉。更为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的过去,范围甚至包括昆仑山、并且沿伸至乔戈里峰,向南一直沿伸到印度。
终南神秀,美景醉人
早在公元前三千末,大禹建夏朝,下令官员们编纂一本王国指南,其结果是一部《山海经》。是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传说。
终南山里寺庙林立
“终南山”也简称“南山”,在《诗经》里有篇祈祷文表达了对南山的敬意: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
不骞不崩。
古远的时候,舜把帝位让给自己的朋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说:“真用功啊君王!是个勤劳肯干的人。”他是觉得舜的德行还不完备,就自己背着行李,妻子顶着东西,带着孩子们隐居到海上,再也没有回来。
舜又把帝位让给另一个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怪哉君王!本来住在田野,却游到尧的门下做了帝王。做个帝王倒也罢了,又要用这个帝位来污辱我,我都没脸见人了。”就纵身跳进苍茫的深渊中。
吕不韦评论说:像石户之农、北人无择这样的人,他们看待天下,就好比不是东西南北地中的东西,这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俗务所害,不愿意在浊世胡混。但是舜这样的君王,却能包容万物,因势利导,待时而动,为万民服务。
因为舜本来也是个隐士,隐居在终南山里。尧请他出山,(之后很多君王都喜欢用这个方式比如刘备请诸葛亮)他从尧的手中接过帝位。尧也曾将天下让给子州支父,但是子州支父不愿意,说:“要我治理天下,也可以,只是,不巧我现在还有很重的忧虑症,需要调治,没有空管天下的事。”后来还是把帝位传给了舜。
史家评论道:天下,够贵重了,却不以天下损害自己的养生,何况别的东西呢?惟有不以天下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史家又评论道说:道是用来修身的;修身之余,还有剩余道力,可以用来治理国家;还剩下什么碎土草片,可以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只是圣人休闲时光中才顾得上的事情罢了。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是个诸侯。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伯成子高就辞调诸侯不做回家耕田去了。禹就去看望他,见伯成子高在耕地。
禹快步走到下风处,恭谨地问道:“尧治理天下时,先主做诸侯。今天传到我这里,先生却辞去诸侯,这是为何?”
终南奇葩
伯成子高说:“尧那个时候,不用赏,老百姓抢着做好事;不用罚,老百姓就害怕做坏事。大家不知道什么叫怨恨,不知道什么叫高兴,安安祥祥,像个纯真的孩子。如今是赏罚多得不得了,大家都去争名夺利,互不服气。道德从这里衰败了,私利从这里出来了,后世的乱政从这里开始了。先生怎么还不走?别耽误我耕地!”和颜悦色地说完,用土把种子盖上,就再也不搭话。
史家评论说:作诸侯的荣华富贵,乃至子孙蒙泽,伯成子高不用问就知道,他辞去诸侯不做,是为了阻止后代陷于乱世。
当中国人开始把对宇宙的理解认识写成文字的时候,用了一个通用的“道”――黄帝时期,道教传遍了北方。他也成为中国公共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从两千年前黄帝消失在云间至今,每年四月初,都有祭拜黄帝陵,以表达对黄帝的敬意。
终南山下宗圣宫
在最开始的时候,道大得足以包容天下万物。在这段“大道”期间,老子列为之首。老子的观点常被用“无为”来概括。连他自己都承认语言实际上无法表达出道的玄之又玄。老子的教导远远不止于无为,还教给人们修行的秘诀。
在老子当官的东周时期,王朝权利衰落,也相应地显示出道德品质的日益败坏。所以老子与年轻的孔子会过面后,就悄然骑着牛,远走隐居了。
到了楼观台遇见尹喜,两人很投缘,老子就把《道德经》交给尹喜。《道德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至今还没有哪本书对“道”的解释超过它。
我们知道老子最后的消息是,他消失在终南山里的故事。
在终南山的宗教发展史上,有几件突出的事同道教和佛教有着特别的关系。其一,楼观派的形成。楼观建成后,至三国咸熙(264—265年)初,有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此,北朝时,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严达等住此修炼,并终于演成宗派,是为楼观派。楼观台因之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其二,通道观的建立。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佛道二教,建通道观,选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观学习《老》、《庄》、《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义改造佛教;接着又于楼观台附近的田谷(即今田峪)建通道观别院,共弘“真教”,随着北周的灭亡,隋、唐两个统一王朝的相继建立,佛教劫后余生,又走向兴盛。其三,全真道的创立。全真道由金代北宋遗民隐居不仕、自食其力、聚徒讲道而逐渐形成。其创始人王重阳,早年习儒,后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自称遇仙得道,创宗立派, 卒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套大厅,亲题横额 “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至元代,王重阳先后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重阳开化辅极帝君”,“祖庵”改名“重阳万寿宫”。在当时,重阳宫成了全国七十二路道教的总集合点。原属于楼观派的楼观台这时也归属于重阳宫统领,转弘全真道。全真道兼有儒之谦逊、墨之坚苦,其静修以明心见性则与佛教禅宗相仿佛。全真派道教的这种态度,也许就是终南山佛教为什么能与道教和平共处、衰而不泯、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有感于终南山的宗教互容精神,赊旗客赞曰:
楼观成教为彰显,前溯九百藉老聃。
佛道相抗各扩展,耕亩渐减蚀皇权。
周武下诏禁释道,袍冠袈裟尽归田。
重阳阐述相通理,佛道相谐共一山。
友善共处,和谐发展,是华夏精神的精髓。终南山佛道互容,恰恰是古老东方文明在宗教发展史上的体现,在今后的旅游文化宣传方面应该大讲特讲这种和谐友善的精神。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兴教寺塔被列入申遗的推荐名单
- 下一篇:国风—记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