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黄河“蓬莱”香炉寺
香炉寺位于陕北佳县县城东 200米 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 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寺院主体建筑一组呈三合院式明代建筑,虽经破坏,但具有明代营造风格的几处建筑保存良好,建筑风格及石刻、书法艺术方面均有很大价值。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香炉寺院有正殿、配殿、山门、石牌坊等,站在香炉寺中,可以俯瞰黄河,其势壮观雄浑,尤其是每到黄昏时分,夕阳下的寺院建筑倒映在黄河水中,景色绮丽迷人。
一条黄河,打造了许多绝景,香炉寺便是其一。
佳县的城区建在一个三面峭壁的大石头上,只有西边一条细细的脖颈与黄土高原相连,在过去,这是一夫当关、万军莫行的险要地势。据说有一年打仗,敌军攻城三个月没有得手,只好自己退去。
这座石头城的东北与山峰延伸到黄河故道,突然像斧劈一样垂直断了。峰外 3米 处,耸立着一尊四周如削的巨石。石高20余米,周长 15米 ,石顶平坦,盖着红色的小庙,远望上去,俨然如蜡烛或者香炉,便得名香炉寺。有一块 3米 长的横木作桥,将寺与山峰连接。许多人不敢过这断桥,因为要悬身空际,如在云中。但过桥后进入孤亭中俯瞰黄河,则别有一番感受。放眼望去,只见滚滚的波涛从远处的两山之间奔腾而来,于脚下翻卷而过,冲向弯曲迷茫的下游峡谷。那种大气磅礴和冲击力,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香炉晚照”是佳县的八景之一,因为每当夕阳西下,太阳的余辉将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当地人呼之为“小蓬莱”,誉为仙境。
此地每年都有画家来写生,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更是屡见不鲜。并且他们的作品还常常获大奖,黄河真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其实,要拍出香炉寺的雄姿,最好的时机是早晨日出之际。那时,明丽而柔和的朝阳从河对岸山西境内的东山上冉冉升起,万顷金辉照亮了远方层叠起伏的黄土山峦,又用点彩之笔勾勒出香炉寺的侧影。山为背景,孤寺突起,水像镜面一样映出断桥,实为奇观。
拍摄香炉寺要选好角度,才能反映出那山、水、寺、桥的和谐构图。 这个最佳位置在城边一户人家的后院场上,因为好摄者接踵而至,住户颇有怨言,就筑起一面墙挡住来路,墙上还栽着玻璃碴。可是仍然无济于事,常常早上他们还在睡梦中,就有人跳过院墙来架起相机,无论如何阻止不住。所以有人建议说:干脆把墙拆了,搞一个收费的摄影亭,备好桌凳和茶水瓜子,经济效益多好。
可是,当地人没有这样做。他们不靠黄河美景赚钱。他们只想求得一份安静。但香炉寺太吸引人了。踏访者的脚步就这样叩击着石头城。那刀劈斧削般的香炉峰和延伸入河的山体在同一平面,那直直断开的地方,由一 5米 长, 2米 宽的天桥相连,过得天桥,观音庙就建在边长不及 4米 的正方平台上,庙形似小亭,四周通透。立在香炉峰顶,如临空绝际,东眺吕梁山脉,起伏连绵,宛如万马奔腾;回望佳县山城,象与天际相接;俯瞰黄河,长桥卧波,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浩浩汤汤,仿佛置身惊涛骇浪之巅,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此时,夕阳西照,霞光万道,我等飘飘欲飞,恍如仙客。
庙下基石,面河突出,似燕雀之啄,站其上,两股颤颤,不敢挪动半步,只敢远眺,不敢近观,奇绝惊险,轮流在其上留下影像,匆忙撤回安全地带,仍有余悸。出寺门,顺南侧台阶而下,仰望香炉寺,更觉寺庙巍峨,香炉峰挺拔。后又立山城民宅高处鸟瞰,香炉寺如楔状嵌入河中,香炉峰则似定河的神针,如此奇妙险绝的地方,也只有神仙能够居住,人们更仰慕那些建寺庙的古人的勇气和智慧。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杂记)聚焦陕北清涧县“路遥纪念馆”
- 下一篇:(杂记)寻访白水仓颉文化遗迹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