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郭宝龙
郭宝龙,中共党员,1962年9月生于陕西省长安县。1984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分别于1988年和199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和副院长等职。1998年赴日本留学,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机器人的合作研究,1999年回国。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郭宝龙教授一直工作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主要从事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出版教材1部,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1998年秋,濛濛细雨中的日本京都。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站在京都市岚山脚下一块巨大的纪念石旁,看着石刻上周恩来总理的“雨中岚山”诗文,心里激荡着周总理年轻时的伟大理想和一生的丰功伟绩,他立下誓言:要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研究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回国后建设中国的一流大学,为中国培养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就是在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同志社大学)作访问学者的郭宝龙教授。
郭宝龙教授出国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视觉神经网络研究方面见解颇深。但他觉得自己研究的思路还有许多局限,应该在国外先进的环境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应该感受和探索当今世界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想,“洋为中用”,将我国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到国际的前沿。他深知,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时代,先进的科技就意味着快速发展的经济,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意味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他在国外一边系统地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机器人技术,一边深入分析中国与国外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思考着如何将研究搞上去。
他发现,虽然我国在基础工业和加工技术等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但中国在一些高新技术方面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目前,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地研究国际先进技术,依靠先进的科技踏上知识经济和网络世代高速发展的时代列车。他坚信:只要中国人努力奋斗,再有二三十年,中华民族腾飞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在留学期间,他就将一些新的想法用电子邮件发回国内迅速实施,1999年回国后,更是一心扑在学术研究和学校的学科建设上,经过艰苦的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了,他所在学科的博士点也开始招生了。他将研究方向也拓展了,新开辟了网络多媒体技术、图像通信和信息安全等研究方向,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趋势。
他与同事合作,先后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和图像编码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们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扩散与集中网络模型,展现了人脑的扩散与集中高级神经计算原理的计算结构,克服了国际著名学者Grossberg建立的单纯扩散模型的不足,在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他们在国际上首先建立的神经网络逻辑推理理论,揭示了分布式弱推理的智能计算特性,并给出了有逻辑意义的推理计算概念,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结合科研,他们在Science In China(Series E)、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Electronics,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科学通报》、《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控制与决策》和《软件学报》等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些重要论文,并合作出版了2部研究专著和1部教材,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当问他为什么要研究智能问题时,他说:人类面临的两个最大的科学技术问题或称关于自然界的问题是:关于人脑的问题和关于宇宙的问题。人类科技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于自身大脑的认识却相当肤浅,例如,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如此之高效,可以在一瞬间识别出昔日的朋友,一瞬间感知环境信息的变化并做出判断,等等,这些对于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说却难于完成,其计算的复杂度实在是太高了。那么,人脑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复杂的计算任务的,人脑采用了什么样高效的计算结构,遵循了什么样的计算原理,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人脑中的这些计算机制或智能信息处理的原理、方法,我们就可以研制出功能强大的智能计算机。
郭宝龙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他认为,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重视研究最新科技问题,应该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他说:新技术新方法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新思想和发展趋势,一定要学习、跟踪和把握。要用世界研究水平来看问题,要开阔思路,瞄准同行中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做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研究学科前沿的问题,才可能出高科技成果。同时,要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新科技增长点的敏锐性。他在学业上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在生活上却非常关心学生,他说:导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在学习、生活和事业上帮助学生。
在学科建设方面:
郭宝龙教授认为,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在管理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应该在学科发展中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研究队伍,突出教授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这样,可以使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大学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分离的现象,从而提高我国大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管理的效率。
他认为,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要重视综合素质实验的开设,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开设一些有创新性、有工程性和有综合性的实验;这对于理工科大学尤为重要。
在教学上的探索:
郭宝龙教授主讲过多门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他讲课很有特色,通俗易懂。许多高深的理论或抽象的概念,他可以用生动的例子表述,学生感到这些理论实际上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规律的描述,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对教学体会很深,他认为:传授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的实施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他时常强调说:如何在每门课程中结合其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授和老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事情。他认为:这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将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课程;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演进规律,都有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相应的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这些是构成知识的要素。它们之中包含着丰富的逻辑规律和相互联系,老师一定要讲清楚知识中的这些逻辑关系,更要时常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这些规律,从问题到概念,再到方法,还要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使学生体会到:针对问题应该如何开始分析,如何引出一个个概念,每个概念用来描述什么现象,建立在概念上的方法是如何导出的,遵循了什么自然原理,最后如何变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等等。总之,每门课都应该是一个演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场,学习这门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必然会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会产生巨大的潜力,就会有发明创造的意识和素质,我们的大学教育才达到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显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而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才,他能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和发展,并用科学的方法创造知识、解决问题。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这样的人才,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每说到这些,他就感到任务艰巨,要做的事很多。
他说:为了发展我国的高科技技术,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科技人员努力去探索、去奋斗!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霞
- 下一篇: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升余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