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院里的歌声
初三一大早,记者驱车近一小时,穿过白雪覆盖的大地,到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采访,看看那些特殊群体是怎样过春节的。
窗外挂冰凌 室内暖如春
坐落在长安区五星镇的福利院,始建于1950年,主要收治那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赡养人的精神病患者和部分荣军。这座隶属民政系统的二级专科医院,目前收治了512名病人。
走进五病区的四合院,尽管窗外还挂着冰凌,室内却温暖如春。50多名女患者和智障儿童正静静地坐在布置一新的活动室里看电视,大夫和护士正给她们一个一个地发苹果和麻花。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一边高兴地大口吃着苹果,一边对着医生说:“你看,我吃呢,我听话。”许文川院长说,为了让病人过好春节,市民政局特意拨款5万元改善节日期间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院里还为他们做了两身新棉衣。从今年起,市上给每个患者的伙食和医疗标准由过去每月的450元提高到800元。
在七病区,一群男患者整整齐齐排着队,喜气洋洋地站在院子内由一位患者指挥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已经在这里工作12年的刘海生书记说,这是康复训练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因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增加。尽管他们的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异常,甚至具有突然的攻击性,很难管理。但他们也是十分可怜的人,无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与负担。我们首先要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即生命健康权,不能歧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辅之康复训练,使他们逐步恢复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通过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和轻微的劳动,建立他们的信心,效果还不错。
除夕到初八菜谱不重样
在病员灶,伙食科长和大师傅们正忙活做午餐。一屉屉刚下锅的馒头、花卷冒着热气,切好的冬瓜、青菜正等着下锅。今天的午饭是蒸卤面,三个菜,院方精心安排了菜谱,除夕到初八顿顿不重样。清洁整齐的灶房货架上码放着白菜、萝卜、韭菜、蒜薹、菜花、蘑菇、青椒。许院长说,一会儿工作人员要将饭菜送到各个病区,许多人还得要护理员喂饭。现在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比例是1∶5,而标准比例是1∶2.5,这些患者根本离不开人,必须24小时服务和监护。
如果不亲临其境,很难想象照料这些患者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与难度之大,平日之辛苦。如果没有爱心,没有对这些特殊患者的尊重,没有年复一年的细心、操心,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一位从华阴转来的病员,曾四次吞食打火机、指甲剪、铁锁等异物,都是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抢救过来的。下雪天为了防止病人滑倒,他们把院内道路上的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在坡道和拐弯处还铺设了防滑垫。
院长认病员当干儿子
到了荣军康复区,医护人员正给病员发热好的袋奶。见院领导来了,他们高兴地喊“许院长”!“刘院长”!而院领导也竟然能喊出一个个病人的名字。“时间长了,慢慢也就熟了”。刘书记讲,这些人一住就是几年、十几年。“瞧,那个病人,我认成了个干儿子。逢年过节都会带他出去,想吃什么买点什么,还给点零花钱。他爱吹口琴,我就给他买过三个。只要他能好,开心就行”。这时许刚院长招呼病员,“过年了,大家一起唱个歌好不好?”“好!”“立正、稍息!”病人立马自己集合。“团结就是力量……”随着有力的节拍,歌声响彻在福利院冬日的上空。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新老景区人气“旺”传统庙会年味“浓”
- 下一篇:长安台沟,一个山村的巨变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