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豆角村
南豆角村位于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事处南部的秦岭山脚下,是从关中进入子午古道的最后一个村庄,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时代,南来北往的商客们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南豆角村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南北城门楼,村南的千年柏树和社公爷石头证明了这里古老悠久的历史。
解放前村里有40多家饭馆和客栈
出西安南郊,沿着子午大道一直向南行,路的南端与环山公路(S107)相接,顺着环山公路向西走约500米,有一个路口,向南一拐,进一条小路,路口东侧的村子,是北豆角村。沿路向南不多远,路东有一片密密麻麻的房屋,这就是南豆角村了。我们的向导萧建安说,沿着这条小路再向南走,就能进入子午峪了。这条没有名字的小路,曾经是通向子午古道的必经之路。
南豆角村位于秦岭山脚下,不过当地人却习惯称呼他们南边的重重山岭为“小五台”,而小五台的得名,是因为它与其东边的南五台相对。小五台山上,也曾有庙宇,1949年西安解放后,胡宗南的残余部队曾依靠小五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势,在此盘踞。后来,解放军从三路包抄,攻下了小五台,自此之后,小五台又被当地人称为胜利山。
南豆角村的东北方向不远,就是子午古镇(现子午街道办事处),子午古镇是从关中进入子午道的最后一个镇子。而紧邻子午口的南豆角村,则是进入子午道的最后一个村庄,反过来讲,南豆角村也是南来的商客出子午古道北口后,遇到的第一个村子,因此,南豆角村成为子午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南豆角村也因为这些旅客而繁华了起来。《长安百村》中记载,解放前,南豆角村里仅饭馆和客栈就有40多家。旧社会,南豆角村人中依靠“跑南山”(通过子午道,往返于陕南和关中之间运输和贩卖货物)度日的人也不在少数。
是豆角、杜角,还是堵角?
南豆角村因为曾经的子午古道而繁荣,不过,这个村子的出名也与它的名称有一定的关系,“南豆角”,初听这个名字,便很难忘记,小五台山下的这个村庄,为何会以“豆角”为名?
由于文史资料的缺乏,关于南豆角村村名的来历,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南豆角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庄。一直以来,有关豆角村名称的来历,存在两种说法。《长安百村》的撰写者之一萧建安告诉记者,第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秦武公十一年时,设立了杜县,而当时在子午古道线上的豆角村,就在杜县旁边,所以取名“杜”,而后人将“杜”误读成了“豆”。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豆角村的“豆”字,其实应该是“堵”,在古代,在公路、铁路出现之前,子午古道是沟通西安地区与汉中、安康的一条重要通道,所以,它也势必成为建都长安的统治者们,严加防守的重要区域。三国时期,蜀将魏延就曾提出,通过子午道奇袭长安的计谋,尽管这一提议被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不过也可以看出,子午道对于长安的重要性。在战乱年代,陕南的兵马易从子午道进入关中,不仅如此,盘踞在秦岭深山中的土匪,也常常从子午道北袭,骚扰附近的村庄乡镇。因此,在关中的统治者,便想办法严加防守,力图“堵”住子午口的匪患和敌兵。萧建安说,古代,子午道的北口有三个村子(又有说法是曾有东、西、南、北四个豆角村),人们认为,这三个村子的本名分别是南堵角、北堵角和西堵角,其中,离子午口最近的是南堵角村。南堵角村坐北向南,东西窄,南北长,北堵角村在南堵角村正北,它和南堵角村正好相反,是一座东西长、南北窄的村落,西堵角村则在南、北堵角村的西边。这三个村的分布也十分奇特,一出子午口,南、北豆角村位于路东,西豆角村则在子午口西,3个村落在子午口外成夹角之势,刚好将子午口包住,在长期的流传中,人们便将拗口的“堵角”读成了“豆角”。不过,今天留存下来的只有南豆角和北豆角两个村落,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很久以前,从子午峪中流出的子午峪河发了大水,西豆角村被淹没,而南豆角村和北豆角村则保留至今。
北宋《长安志》中的记载,则跟民间的说法稍有出入。书中说:早在北宋时,就有豆角镇在长安县(今西安城)南45里处,当时分为东豆角和西豆角。北宋景祐年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后来,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建立起北豆角和南豆角两个村落。
这里曾有坚固高大的城墙
如此看来,南豆角村和北豆角村一样古老。南豆角村原村支书董健老人告诉记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南、北豆角村都驻有重兵,军事地位很重要,所以都修建了城墙。而北豆角村的城墙则已经消失,只有南豆角村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城门楼。
今天的南豆角村,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城墙的范围,不过,村民们建房仍然围绕在老城墙周围,整座村落也完整地保留了原有格局。如今,村里的城墙已经消失,只剩下南、北两栋城门楼,掩藏在一栋栋崭新的农舍中,尽管这样的门楼与西安古城门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也是小巧精致。城门楼由夯土筑成,墙外包砌一层青砖,南城门楼外的门额上,隐隐约约有刻字的痕迹,老乡们告诉我们,这应是“终南毓秀”四个字。
站在南城门洞,向北望去,便能看到北城门楼。从南城门楼的门洞下走过,便进入到了南豆角村的“城墙”里。一条南北向的小路一直连接到北城门楼,这条南北小路曾是南豆角村的南北大街,今天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热闹,顺着小路向北走,在一座座民居之间,依稀还能辨认出村里曾经的“东大街”和“西大街”。由于村民们大多移居到城墙外建起了新房,“城里”则略显冷清,不过,也正因为“城外”的扩展,村子城墙里得以保存了许多老旧的民居。
北城门楼看起来并没有南城门楼那么高大,门外写着“胜利门”三个字,萧建安说,1949年,解放军在子午峪打败了国民党残余部队,从这里经过时,写下了这三个字。
在城门外,我们遇到一位老人,说起城门的历史,他说:“旧社会子午峪里的土匪可多呢,时不时要来村里打劫,幸亏有这城墙,才保得村里人的安宁。”过去,南豆角村人家都住在城墙里,只有白天种地时,才会出城门。
据村里老乡告诉我们,过去,南豆角村、北豆角村、西豆角村都修建有城墙,城墙上还有炮楼和烽火台,一旦发现有土匪从子午道出来,便会点起烽火,传达战情,3个村子的军民便会联合抗敌。
南豆角的城墙是何时修建的?说法不一。董健老人告诉记者,南豆角村的城墙修建于明代,因为那时朝廷要在此屯兵、屯粮,所以修建的城墙要比一般堡子的城墙坚固高大很多。董健说:“直到民国时,国民党部队还曾在南豆角村驻扎,将城门楼用作碉堡。”
在董健老人的回忆里,南豆角村的城墙在他儿时就已经不完整了,不过那时他和小伙伴们还是常在上面玩耍,后来随着村子的发展,夯土墙逐渐被拆掉,只留下两座包砖的城门楼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千年古柏下的神秘石头像
南豆角村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保存至今的古城门楼,还因为一尊千年柏树下的神秘石头像。
顺着南豆角村南城门楼向南走不多久,便能看见两棵郁郁葱葱的古柏,两棵古柏根似苍龙伏地,树身挺拔,树下有一尊一米多高的石刻头像。石像没有身子只有头部,它表情凝重,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剑眉方脸。
石头像旁一位看管果园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地人称这尊石头像为“社公爷石头”。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这尊石像是古时专门管理粮食的官员后稷,后稷很爱庄稼,对工作尽职尽责。有一年麦收时节,眼看麦子已经成熟了,而人们还不开镰,后稷知道几天后会有一场暴风雨,于是催促人们收割庄稼,然而人们仍不开镰,后来暴雨袭来,庄稼烂死地里,后稷气急身亡。临死前,他嘱咐人们在掩埋他时,将他的头露在外面,他要看着人们及时收割,及时耕种。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就用石头雕刻了他的头像。由于他对种植做出的贡献,人们便把他奉为神,并取名为“社谷”,后来,人们慢慢便把他叫成了“社公爷”。
萧建安告诉记者,在长安区的其他许多村庄里,都曾有过社公爷石头,人们将它视为保佑五谷丰登的神,不过,其他村庄的头像都逐渐消失了,只有南豆角村的社公爷依然保留了下来。上世纪七十年代,社公爷石头险些被炸毁,当时南豆角村的几个村民在夜里偷偷将头像掩埋起来,这才保得头像平安无事。
社公爷石像旁边,还有一块大青石,上面刻有“洪山镇定风水”几个大字,村里人告诉记者,因为南豆角村在子午峪口,子午峪的河水经常泛滥,有时会引发山洪,这块青石就是为了“镇水”,让村里免受洪灾。文/记者赵珍 图/记者 尚洪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百人百福”名家书法邀请展在西安博物院…
- 下一篇:绿色健康成主菜 非遗文化唱大戏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