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实施八大工程建设文化强省
八大工程
核心价值引领工程 宣传舆论导向工程
文化精品繁荣工程 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2011年1月,高陵县药惠管委会东樊村村民雷幸福在不经意间成为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先是年初《经济日报》等媒体以《雷幸福的幸福生活》报道了他的“幸福生活”,紧接着4月份新华社等媒体又以《陕西着力复制“雷幸福的幸福生活”》为题报到了陕西省的民生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壮大《西安晚报》等都市媒体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重点扶持《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当代陕西》杂志、西部网,发展壮大《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等都市媒体。
提取1%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
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关政策,制定更加优惠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招商引资、土地使用、财税支持、人才引进等综合性配套政策。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
转企国有文化单位优惠政策延长
落实鼓励文化产业研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技术创新;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财政安排的原有正常事业费进入基数继续拨付,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做强陕西文化品牌
结合关中、陕南、陕北区域文化特色,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做大做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化品牌。
建设一批国家遗址公园
建设秦始皇帝陵遗址、汉阳陵遗址、唐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延安红色革命大遗址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遗址公园。把关中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建立乡土文化能人补贴机制
振兴秦腔艺术,扶持汉剧、汉调桄桄、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等地方戏曲,发展剪纸、皮影、泥塑、刺绣、雕刻、农民画等特色艺术品种。
完善省、市、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建设一批重点非遗展示馆、传习馆(所);建立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激励机制。
建设陕西秦腔博物馆
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陕西文化艺术中心、陕西秦腔博物馆、陕西文学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部国际图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促进博物馆建设,建立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对其中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实现3~5家文化企业上市
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保持年均增速2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到2015年,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过50亿的文化企业,实现3~5家文化企业上市。到2020年,建成若干个年营业收入过百亿的大型文化企业。支持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省内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
把西安建成全国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突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西安建成全国文化产业中心城市。进一步支持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其他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
重点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园区、周文化园区、秦文化园区、汉文化园区、唐文化园区、红色文化园区等,加快建设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2015年前,各市策划建成1~2个具有集聚效应、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造就一批名家大师
实施陕西文化名家工程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不同文化门类的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
非公单位评职称与国有单位同等对待
推进高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在户籍、住房、职称、薪酬待遇、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倾斜。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
设立基层文化服务岗位
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充实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站)、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作力量,健全乡镇宣传文化工作机构,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专职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