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看梵高
近日,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油画作品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陈。本次共展出11幅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油画作品,其中一幅为梵高于1887年绘于巴黎的自画像,其他十幅是乔治•布莱特纳、威廉•威森、爱德华•卡尔森、伊萨克•伊斯瑞尔斯等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荷兰艺术的成就。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他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充分显示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他以独特的点彩画法,强烈的、旋转舞动的线条张力容纳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视觉效果。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油画创作中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学习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的教条,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作品表现的是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