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土地上新家园
阔别长安少陵原上的栲栳村很多年了,故乡的一人一物总在心头萦绕梦中出现。
长安是一处历史厚重的风水宝地。这里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京畿重地,境内有丰镐等十大遗址、翠华山等八座名山、四十二座寺院,曾经发生过王宝钏与薛平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涌现出无数的书法家、军事家、诗人……
我的童年并不懂得长安的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名流如云,目之所及的只有贫穷和苦难。我的故乡杜陵乡的栲栳村,就处在地势较高的少陵原上。不知是神农的垂青、后稷的深爱,还是农人的辛苦经营,这里虽然干旱,但是一年四季麦苗吐蕊,包谷扬花,春兴秋旺,无限风光;虽然少有蔬菜和果园,却能看到火顶柿子红。遗憾的是在这些自然美景的掩护下,农人都有一副饥饿的胃肠,即使终年劳作,大多生活非常艰难,更别说生存环境的改善了。在我小时生活过的村庄,土坯盖房,土坯垒灶,土坯砌炕,四处行走的路也全都是土路,一年四季尘土飞扬。蹚着黄土走亲串户,在黄土里耕耘收获,在黄土里摸爬滚打。黄土养育了祖祖辈辈,黄土里经常挖出铁盆瓦罐被称作“文物”,却挖不出金银财宝。祖祖辈辈在黄土的贫瘠里艰难挣扎,爷爷去世前还在村里的池塘里挖青泥……
往事多艰难,而今回首热泪盈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人种地的热情,解决了农人的温饱问题。有人种了中草药材,有人种植了蘑菇等经济作物,有人利用自家院落办起了养鸡场,再也不用担心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农人的肚里饱了,农人的腰包鼓了,家家都盖起了楼板房。院子里打了水井,用上了抽水泵,孩子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小脸白白净净的,看上去好不舒畅。
近年来,党和政府又给农民办了医疗保险,农民看病也可以报销了。三舅家的大儿子去年做了胆囊手术,政府报销一半,很大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听说他们是孤儿,盖房子,政府还给补助上万元,真是雪中送炭,关爱农民生活动了真格儿,让人民感受到了幸福的生活。
随着城乡差别的逐渐缩小,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城里打工了,不再是清一色的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掏窑的、挖煤的、采矿的,又脏又累,待遇差,风险大,他们完全可以在城市里办工厂,在文化公司当编辑,当版主。
国家、区政府不但关心农民生活,还着力建设改造新型农村。清明节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看到一条高速公路横贯村中,村里大部分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再到村民家里一看,家家户户都有了家用电器,个别家里还用上笔记本电脑,我儿时落后贫穷的山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封存在记忆的长廊里。
如今你再到长安走一遭,到处是高楼林立,马路两边的商业店铺里,全都是现代化的用品。街头走过的青年男娃潇洒,女娃洋气,让人耳目一新,还以为自己走在西安东大街的街头哩。
西安日报:http://epaper.xawb.com/xarb/html/2011-08/08/content_37627.htm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怀念儿时的百货商场
- 下一篇:(散文)忧伤与呼唤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