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香积寺
香积古刹,净土祖庭1。大慧无量,禅制毒龙2。
环八水而襟樊川,倚神禾而目碧穹3。灵脉宝地,造化神功。盛唐肇建,渡化厄苦4。皇家供奉,佛门圣宗5。历劫战火,几多修整6。风霜万象,千年沧桑。
霜白秋月,风萧秦岭。草色明秀,宿木虬龙。古寺一望,犹展新容。祥云流溢,玉耀楼亭。款款庙廊,粼粼青青。飞檐斗拱,翘角迭横。天王前殿,凝重豁通7。门柱梁栋,色氲丹青。弥勒和颜观天地,金刚怒目列西东8。巍然而立,宝殿大雄。乘佛原力,四大皆空9。青烟袅袅,钟韵泠泠。
竹簧拥簇,曲道幽径。玄玄碑刻,镌载文明10。友好徵鉴,苍柏参星11。善导宝塔,岿然凌空12。青砖木构,古朴厚重13。香光庄严,俊骨健行14。涅盘盛事,般若心经15。素心莲脉,开化无明16。不二法门,正道苍生。宗教友好,世界互通17。和谐中华,永佑太平!
【按语】
香积寺在西安城南约17.5公里的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注释】
1、香积古刹,净土祖庭:香积寺是中国净土宗祖庭。是后世弟子为纪念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功德所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2、大慧无量,禅制毒龙: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此往生“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梵语,意为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德智慧等。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著名的诗篇《过香积寺》中描绘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3、倚神禾而目碧穹:香积寺位于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
4、盛唐肇建:寺院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
5、皇家供奉,佛门圣宗: 唐朝时的寺院规模宏大,当时,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唐高宗李治曾赠寺院舍利千余粒和百宝幡花供养。取名香积寺,意把善导比作香积佛。
6、历劫战火,几多修整: 唐“安史之乱”和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香积寺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宋朝时,净土宗流行,香积寺又得到修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香积寺又改名为“开立寺”,不久又恢复了原名。宋、元期间,长安衰落,寺院年久失修,到明嘉靖年间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清朝时,香积寺仍保持明朝的规模,并进行了修葺。直到清末,寺内还保存有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有119件。 建国后又曾大规模整修,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又重新修建,门庭焕然。
7、天王前殿,凝重豁通: 进入香积寺,首先是富丽堂皇的天王殿,雕梁画栋,流彩溢丹,飞檐斗拱,翘角重叠,壁画浓墨粉彩,散发着浓重而庄严的禅宗清气。
8、弥勒和颜观天地,金刚怒目列西东:殿内弥勒佛和颜悦色居中,八大金刚分于两侧,形态不一,怒目而视,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再现了“金刚怒目”的样子。
9、乘佛原力,四大皆空: 善导大师认为世风混浊,倡导“乘佛原力”,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广招信徒。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
10、玄玄碑刻,镌载文明: 沿天王殿右侧小道为香积寺建筑群的中轴线,两旁古柏高耸,花草清幽,西边碑廊上,镶嵌者镌刻有历代以来高僧大德和文人的书法墨迹。
11、友好徵鉴,苍柏参星: 大雄宝殿前十棵苍劲的柏树,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如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12、善导宝塔,岿然凌空: 香积寺后边西院内就是香积寺内现存唐代建造的善导塔,修建于公元681年。塔顶因年久残毁,现有十一级,高约三十 三米 (据载原为十三级)。
13、青砖木构,古朴厚重: 此塔系青砖砌成,壁厚 二米 ,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
14、香光庄严:指念佛三昧之作用。念佛能庄严行者,譬如香气之染人,故称香光庄严。首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八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15、涅盘盛事,般若心经: 善导塔底层四面有门,南门楣额上嵌有砖刻的“涅槃盛事”横额,是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修补时所作。般若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此处的"般若", 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6、素心莲脉,开化无明:净土宗东晋时由天竺传达到入中国,开祖于庐山慧远,相传名僧慧远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或称白莲社,同修净土,故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白莲宗”。无明为自心暗钝、污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无明”,也叫“痴”。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槃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
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作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
17、宗教友好,世界互通:世界的宗教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应当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辞赋)2007孔夫子祭文
- 下一篇:骆浩书法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