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郝老师记事
姓郝,高挑的个子,和蔼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特别文气,作为学校的副校长,他爱说爱笑,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郝副”。或许别人都嫌副字刺耳,但他却毫不在意,总是笑脸相迎。
郝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讲普通话。讲到这儿,你也许会说,作为老师,上课讲普通话这很正常嘛!而郝老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但课内讲普通话,课外也讲,而且一讲就是二十几年!
郝老师早年毕业于延安师范,一直在陕北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回到长安执教。身处关中方言夹攻、包围下的农村学校,能坚持在课外讲普通话实属不易。郝老师利用学校这块文化阵地执著地推广着普通话:无论在课堂之上、集会之时、下课之后、办公之余……只要有他身影的地方,就有讲普通话的声音。对比关中方言和普通话,就会发现:方言音重声粗,有生、愣、蹭、倔之感;普通话音调委婉柔和,中听入耳,易与别人沟通,讲普通话会更具亲和力。郝老师说普通话做思想工作,自始至终一个腔调,无高声、不红脸、有耐心、留余地,让人特别容易接受。也正是由于此吧,老、中、青教师都愿意和他推心置腹交流,促膝谈心。正是由于郝老师说话和蔼可亲,富于耐心,学生更爱向他请教,一是他有问必作答,二是捎带练习普通话。在学生心目中,他是文明人,是知识的使者,文化的象征。
作为学校主管安全的副校长,郝老师对工作尽心尽职。他经常对同事说,现在学校安全事故防不胜防,一看见电视上播放学校发生事故,采访主管领导的镜头,他就头冒汗,心发慌,总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上镜头,那可就丢丑“出名”了。别看他总是笑脸,其实他在学校里的每一天神经都是紧绷的。
一年夏初,学校请工人清理旱厕粪池,揭开的几块水泥盖板,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及时复原,一些贪玩好奇的小学生去玩耍,一会儿,一个小女孩儿气喘吁吁地找到郝老师,用焦急而郑重的口吻说:“一个小朋友掉到粪坑了!”郝老师问:“是真的吗?”小女孩儿说:“他和我们去粪坑那儿玩儿,后来就不见了!”郝老师一听情况严重,赶紧就向粪池跑,旁边几个小学生指着清粪口说:“就是从这掉下去的!”郝老师想都没想,更顾不上脱鞋袜衣裤,跳进齐胸深的粪池里搜救,但是却没有结果!“这可不得了!”郝老师只觉得脑子“轰”的一声……闻讯赶来的校长,一边布置班主任清点人数,一边让其他教师拉出郝老师,浑身粪便的郝老师,由于受惊紧张,已经浑身发软站不住了。
事后才知学生一个不少,纯属虚惊。郝老师感叹说:孩童无戏言,当时的情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故猛于虎,责任大于天,时间就是生命,只要学生平安,自己抹一身屎尿又算得了什么呢?
西安日报: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0-09/07/content_271102.htm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六月的山乡
- 下一篇:(散文)不再农忙的日子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