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清凉寺石佛引发的故事
长安清凉寺出土的隋代弥勒佛石刻造像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参加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新馆落成开馆活动时,在该馆大型造像区,一尊
更让我惊奇的是,这尊交脚盘坐弥勒像与人们熟知的大肚盘坐、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形象不同,该弥勒佛造像头戴宝冠,身上的璎珞饰物非常精美复杂,面部表情凝重,手臂残缺,交脚而坐。专家介绍,这是典型的印度原版弥勒佛,具有印度造像特征。
这尊弥勒造像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他的形象代表着什么含义?他与现在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大肚弥勒有何关系?何时出土于清凉寺,又因何被收藏在碑林博物馆?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弥勒菩萨和弥勒信仰的认知。
【弥勒与弥勒信仰】
弥勒(佛名)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因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弥勒信仰是指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即有此信仰,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佛兴立品等,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载,佛灭度后四八○年,呵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忧长国(佛国记之陀历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传载,那烂陀寺供有弥勒像。《大唐西域记》卷七、卷八亦载,战主国都城西北之伽蓝供奉弥勒像。摩揭陀国佛陀成道之菩提树东方有精舍,以白银铸十余尺高之弥勒像。
中国关于弥勒信仰之译经,始自西晋,先后共十余种译本,可归纳为‘上生’、‘下生’、‘本愿’三系统。列举如下:西晋大安二年(303),竺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464)译之《弥勒上生经》;东晋时,译者不详之《弥勒来时经》;北魏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508~535),菩提流支译之《弥勒菩萨所问经》;唐代大足元年(701),义净译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代景龙二年至开元元年(708~713),菩提流志译之《弥勒菩萨所问经》等。由以上诸多译经,可知弥勒信仰之普及。
弥勒信仰又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
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4~385),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尚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窥基亦弘扬弥勒兜率上生信仰,而成为法相宗之传统。
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载,刘宋明帝(465~471 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则天武后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另据历代史书所载,借弥勒下生信仰,而曲解经文,纠众叛乱者亦不少。隋代大业九年(613),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集愚民叛乱,袭击炀帝鸾驾而被捕。又陕西扶风人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生,号召谋反。唐代开元(713~755)初年,贝州(河北)王怀古自称新佛(解作弥勒佛),举事被捕。唐僖宗(873~888 在位)时,弥勒教徒于西蜀地方扩展势力,组织弥勒会。北宋仁宗(1022~1063 在位)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叛乱。南宋及元代之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假借弥勒下生之名谋反,迄至明、清时代,尚流行于各地,可见弥勒信仰影响之大。
由于弥勒信仰之普及,历来关于弥勒之造像,多不胜数。南齐建武年中,僧护曾发愿于剡县石城山雕凿千尺弥勒像,然愿未果而入寂,后由僧祐于天监十五年(516)完成,世称三世石佛、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
中国弥勒信仰于南北朝时开始,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逐渐增多,故弥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然十九、二十世纪之民间宗教社团犹深受弥勒信仰之影响,古来韩国、日本之弥勒信仰亦颇为盛行。弥勒信仰至今依然深入人心,甚至大肚弥勒的造像被供奉在寺院进门第一座殿堂内,可见其在民间影响至深。
以布袋和尚为形象的弥勒佛更显人性化
布袋和尚,弥勒化身
现在寺院天王殿供奉的是以布袋和尚为造型的弥勒佛造像,而且门上配一副对联: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似乎与弥勒信仰已无太直接的关系,此造型与对联更反映出弥勒佛的人性化。
相传,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时僧人。明州(浙江)奉化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眼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一日,有僧在前行。师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僧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
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
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到现在,似乎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中央都供奉着这尊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佛。
站在这尊隋代交脚弥勒佛像前,借着幽暗的灯光,注视着他低垂的眼神,仿佛穿越时空,看到隋唐开放、包容、繁华的长安城,这里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开放,更充满了融合,一切学说在这里都被包容融化,这尊弥勒造像的身上不仅满含着岁月的沧桑,更记载了盛世长安的开放与包容。
从博物馆得知,这尊弥勒造像1950年出土于长安清凉寺,当时寺院已经被公社占用,没有出家人,所以保存在碑林博物馆,这次碑林博物馆新建石刻艺术馆开放,他被摆放在最靠近门口显著的位置,据说,这尊弥勒造像对研究隋代佛教造像艺术,佛教弥勒信仰以及蓝田玉的开采发展,均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长安清凉寺,因2005年台湾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前来祭祖而一夜间被世人关注。如今长安区政府也将清凉寺所在的清凉山规划为园林公园,清凉寺也将按照仿唐建筑风格逐步得到恢复。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长安区西部大道旁的清凉山上将耸立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到那时,如果能将这尊原本属于清凉寺的弥勒佛迎请回寺院供奉,那必将成为佛教界一件盛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纪实)终南山惊现比丘尼肉身
- 下一篇:舟曲哀悼日写经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