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专家刘建勋
刘建勋,陕西长安人。196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西安农机厂宣传干部、教师,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及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届委员。陕西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西安欧亚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赴美、日等国讲学、考察、进行学术交流。出版著作有《作家素质论》、《延安文艺史论稿》、《传播的艺术》、《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史》、《人民日报驻地记者90年代新闻作品选评》等十余部,在全国及海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著作和论文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著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和陕西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10多项奖励。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合作)获中国首届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合作)获1993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延安文艺史论稿》获陕西省1989年-1992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刘建勋教授毕业于西北大学,从他参加工作到西北大学新闻专业的成立,他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著作有《延安文艺史论稿》、《延安文艺史话》、《作家素质论》、《中国当代文学百题》、《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等。其中,专著《延安文艺史论稿》是较早全面论述延安文艺历史的著作,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作家素质论》是一部系统阐述作家素质的专著,出版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陕西,提起“作家班”,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西北大学中文系,想到刘建勋教授。刘建勋与“作家班”的联系,要从1987年说起。当年,西北大学中文系决定举办“作家班”,四十出头的刘建勋前往北京的鲁迅艺术学院招生。当他来到“鲁艺”后,“鲁艺”的学员没有把西北大学放在眼里,他们认为“鲁艺”的名气要比西大中文系的名气大,而且学员本身的写作功底相当深厚,对“作家班”响应者寥寥。刘建勋见状,提出为学员们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式的会议,学员们可以提各种问题,由他来回答。会议从19:30分开始,20:30分,会议在继续;21:30分,学员们有兴致地提问题,刘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中国文学的有关问题;23:30分会场上没有一个人退场;次日0:30分会议还在继续,1:30分会议结束。会后,学员们说,刘老师就凭你对中国文学的透彻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去定西大了!之后,刘建勋担任了第一届“作家班”班主任。“作家班”虽然只办了三届,但“作家班”在全国有很深的影响。1992年,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召开,与会的200名代表中,就有西大“作家班”第一届10名学员,显示出了“作家班”的实力。这些人中,现在已有大部分成为全国著名作家。
西北大学从事新闻传播的教学已有30年的历史。从发展来看,自1972年在中文系设立新闻课程到试办新闻专业,大约用了13年的时间,自1984年设立新闻专业到1994年成立新闻系,用了9年时间。而从新闻系到新闻学院,7年间实现了大跨越。目前的新闻传播学院有三个系四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西部地区学科最齐全、办学水平名列前茅的新闻传播教学单位。30年间,培养的毕业生中,有一批已成为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的领导或骨干力量,正卓有成效的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务。自设立新闻专业以来,刘建勋就一直为新闻学科的建设积极呼吁,建立新闻系以后,他担任系主任,一边努力地抓学科教学,一边为学科建设争取条件,不仅如此,他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为新闻方向,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部研究报告文学的学术专著也已完稿;另一部由他主编的《新闻传播学论文集》、《人民日报驻地记者新闻作品评论》已经出版。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全国范围内,新闻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形成突出的矛盾。人们还记得西安、广州、北京、重庆等地报纸竞争火热的场面。尤其是西安三、四份报纸仅卖一元。“烧钱”厮杀之后,《华商报》成为报界巨头。在厮杀正酣之际,《华商报》请出西北大学新闻学院作参谋,当顾问。刘建勋为华商报分析了形势,提出了报纸发展应三步走的理论。即“迎合”“远名”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长期受传统思想制约的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渴望得到精神领域更多样化的需求,党报以严肃面孔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新出现的报刊所打破。《华商报》正是在这个阶段稍后出现的。当《华商报》出现时,它首先是迎合许多人需要看轻松,与政治无关新闻的需求,尽管当时有许多人认为它格调不高,但它的确赢得了广大读者。当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时,人们已经不再对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奇闻趣事产生较浓兴趣时,报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适应读者。这时,报纸就应该适当提高品位,从大多数人的兴趣出发,多方位的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再到一定阶段时,就是如何提高品位,或者说用高品位、高格调的新闻产品来满足读者了。人们文化需要既是培育出来的。刘建勋准确地分析了华商报与所培育的读者所处的阶段,相应地提出了应采取的策略,这些理论对华商报发展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现在,他们又为华商报记者培训班讲课,后来《西安商报》又请西大新闻学院帮助策划论证。在西安媒体评“报刊名栏目”之后,刘建勋撰写了《名报名栏的文化思考》发表在《新闻战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
- 下一篇:西安培华学院美术教师张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