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说在第25个教师节
岁月的脚步已经走到了第25个教师节的门槛,我离开老师的岗位也已经整整25年了,风风火火这么多年的打拼,没有多大成绩,到今天却有几分留恋教师的职业和几分可怜教师的职业来,留恋的由头是想在其位可以感知和为教师的种种无奈出份力,可怜的由头是教师总是处于风头浪尖上令人热议。
说教师是一个神圣而阳光的职业我赞成,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免有些叫教师受宠若惊的感觉,但起码教师面对着祖国的花朵,面对着一个个小皇帝似的教育对象,无所适从的、战战兢兢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不争的事实。若不是这般现状,前些日子,为什么教育部门还要颁布什么条例云:班主任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听起来是传奇,看起来是关爱,说起来是别扭。但不得不说,细想起来还倒真有必要这样授权。你想想,给小皇帝当老师就好像“伴君如伴虎”一样的深不得浅不得,伺候的好了是应该的,伺候的孬了犯了王法,这还不把老师给难死了,所以老师的顶头上司总不能视其不管吧,所以才颁布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条例来显示自己有作为。我真怕,赶明个冷不丁的冒出来个若干部门也都来效仿,颁布个“医生有给病人看病的权利”、“警察有逮小偷的权利”来等等,岂不令人笑掉大牙的全民弱智了?
恼人的笔试高考制度我看也该寿终正寝了,最起码也该改革了。你想想一个人得了病,查不出个原因,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瞎折腾,还不成了屡治屡犯了?教育也同理,总念叨着取缔奥数,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岂不是白喊?最后还不是照样拿成绩说话,好像整个社会都在日弄老实人,若某个听话认真的教师照此做了,积极热情的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减轻了学生负担,创造性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形式多样的搞了些诸如手工呀、社会实践呀什么的科学施教,即使卓有成效又能如何?冷不丁的上级还是拿成绩做筹码来升学,来考察业绩,这些教师不就栽了大跟头?比如在发放诸如绩效工资来,这方面的量化就会少了一大截,收入减少就当认了,最要命的是你还落了个水平差的嫌疑。叫老师别再体罚学生,要苦口婆心的施之以教,施之以理来做,岂不知上级部门把那些区重点、市重点学校的牌子越挂越多,好苗子都跑到金字招牌的苗圃去了,岂不荒芜了众多的所谓劣等苗圃?那些荒芜的苗圃只好挣扎着恶性循环了。于是,肥的学校能把人撑死,瘦的学校能把人饿死。试问这样好吗?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在短时期是可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到了一定的度上就必须遏制,不知道高层领域在想什么?在谋什么?在筹什么?别的不说,就连启蒙教育第一课那最起码的学生上课的坐姿都没有弄好,你看,前几天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听了一天课,哪个学生的坐姿有我们的温总理端正?
哎,我不想多说了,还是脚踏实地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各个部门各负其责,这个责是要无私的、人性的、有的放矢的来负,不是各顾各的、不尊重内在规律的、盲目的来负责。首先,教师在埋怨自己无奈的时候,别忘了检查一下自身做到位了没有,譬如,班主任把那个教育学生的权利行使的是否到位,语
写文章的奥妙是要你一吐为快准确表达了你的心声,是你说出的话对那些读者来说觉得入情入理,是他们的代言人,是他们想说而没来得及说,或者是想说而不知如何表达的意思,叫读者读了欲罢不能,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看完还沉浸其中回味无穷,这样你也就达到了写文章的目的。还有,当你入“道”为文,你会有一种完成一篇力作后,身心舒适惬意的通透感,相当于你用写文章调节了身心一样,这种感觉若出现,你也就无所谓写文章是否在报刊杂志发表与否了,因为你已经得到了最高级的享受了,还求那些虚荣干嘛。
我好多习文体会都是不经意间获得的,甚至是在厕所地上扔的废报纸上获得的。大家不是爱在网上冲浪吗,当你偶然看到某不知名作者的一篇文章时,没准期间的某一个观点就会打动你,没准就这一次的不经意,会改变你对某个问题的百思不得其解的看法,使你释怀,受益一辈子。教师育人也是一样,当你真正的和学生打成一片,视他们为朋友时,你们在一起教与学的日子才真正美好,更容易触碰出灵感的火花,更能够创造性的在职于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把那个阳光职业的光辉撒向幼小的心田来促其开花结果。
我说的太多了,就此打住,在这初秋的季节,这个美好的第25个教师节来的正是时候,希望在这一天广大教师能体会到自己这个职业的神圣和职责的重大,同时还能或多或少的感悟一下这个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快感,这个快感但愿少一点物质和金钱的成分,多一点悟道式的成分。
最后,衷心的祝福中国的教师们第25个教师节快乐!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