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哀思
或许是快到清明节的缘故,常梦见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夏日黄昏,母亲刚忙完晚饭,打扫完院落,扑打完身上的尘土,安然地坐在门前的小凳上,摇着麦秸扇,与过路的乡亲们打着招呼,脸上荡漾着充实和幸福,等待儿子从学校归来共享晚饭。这是一幅简单而恬然的生活场景,是我在农村教书时常勾起我幸福感的构图。看来,人是希望美好常驻,亲人常伴啊!
清明节,一个难以释怀的日子,那一个个鲜活面孔的亲人相继离我们远去,我要含泪深情地问一声:父母双亲、大哥大姐和三哥,你们在那边还好吗?我知道你们听到了亲人的呼唤,相信你们在世时的勤劳诚实和与人为善一定会在那一边受欢迎的。又到万物清洁明丽的季节,我们看你们来了,送的钱物请收下,多保重啊我的亲人!我们用心声和你们感应,用亲情和你们融合。纵然天上人间两茫茫也无法阻隔与亲人的沟通!我们年年祭奠年年痛,尤以思母情最浓,二十年前黑色日,与母惜别在隆冬。1987年圣诞节那一天,母亲撒手人寰的前前后后仍历历在目——
记得那年春日,人都说母亲脸色红润又发胖了,乡党们还羡慕母亲有福,说儿女孝顺,手术(瞒着母亲和乡党说不是癌症手术)成功把病彻底治愈了,我母亲听后也很高兴。但好景不长,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左右时间病情恶化,过后才知道,发胖是假象,可恶的癌细胞已扩散。母亲躺在床上被病魔折磨得皮包骨头,疼痛难忍,只能靠杜冷丁减轻疼痛,害怕有褥疮出现,我们兄弟姐妹轮换着整夜伺候,帮着翻身和清理大小便。那段日子,亲朋和乡亲络绎不绝地来看望,母亲不能说话,只用眼神打招呼,每当看到这一情景,我们心如刀绞,眼泪已流干,只有心里淌着苦水!我们掐着指头数着探望母亲的人数,每天感动着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她的威信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临终前这么多人的关怀和帮助,慰藉了母亲的心,给母亲减轻了痛苦。就这样,母亲在亲朋和乡亲们的关怀下,依依不舍地永远闭上了她的眼睛,给儿女留下了无尽的哀思!
母亲这一辈子勤劳而好强,天性善良而热心肠,一双缠过足的小脚,踏过了生活的太多坎坷,生育了七个儿女,为家庭耗尽了毕生,奉献了一辈子,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不过屈指可数的几年,但她心中总有个太阳高挂着,从不丧失对生活的勇气。她坚信儿女会有出息的,会知恩图报尽孝道的。母亲经常说:“吃瞎吃好在自己屋里,谁也看不见,人活在世上就是图个名望,只要人说我儿女懂事又孝顺,我就高兴,脸上有光彩。”她从不和父亲吵架,相濡以沫地过日子,给我们树立了家庭和睦的榜样。她经常说:“你大(父亲的别称)这辈子,啥都好,就是脾气不好,他若有烦心事在妈跟前发脾气,就让他发吧,他也苦啊!发发脾气就松泛了。等他心情好转时,再数落他几句也不迟。”朴实的语言,给我们种下了善解人意的种子,使我们懂得了过好日子的真谛。母亲心灵手巧,女工活样样精通,还会养蚕、纺织、剪纸、编扇子等。谁家过婚嫁喜事,都求母亲给剪喜字和窗花,她总是来者不拒,分享着别人家的喜庆和幸福。每年麦收过后,母亲就把麦秸秆染成红黄绿三色,压扁后,在地上摆开架势编扇子,她把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都编在了扇子里,乐此不疲,编好的扇子大多送了人。她懂得苦中作乐,爱看秦腔戏,她说生活中有什么,戏里就有什么,都是高台教化要人积德行善,她陶醉在戏里的那份入迷,使我懂得了它是在享受生活。记得有一年夏天,在灵感寺镇演《安安送米》戏,看完后,天突降大雨,跑着回到家已成了落汤鸡,感冒发烧了还给人讲戏里的故事。我常想,若母亲有机会上学,肯定是一个娴静淑慧又漂亮(母亲的漂亮是勿容置疑的)的才女。她乐于助人是出了名的,还经常给村里的姑娘小伙子说媒,促成了好多对有情人成为眷属。尤其对那些条件稍差小伙子的婚事,总是费力劳神地撮合婚事成功。她还在村里认了好多干儿子,因为人们为了叫娃娃一生吉祥安康,就象征性地用锁子把孩子锁在我母亲那儿,等过上几年再举行开锁仪式,孩子就会平安无事,我母亲自然也就做了干娘了。母亲常说,积德行善的事老天在高处看着呢,是会得到好回报的。
是的,不管社会怎样的变化,积德行善和尽孝道总该是人类提倡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积淀了好多为人处事的良方,每个人最初的启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感悟翠华山
- 下一篇:张继潭:不平凡的青华山之旅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