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及楹联求对
楹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体,俗称“门联”、“对子”、“对联”,源于“神荼”“郁垒”守门御鬼的故事。“桃符”式的门联(在桃板上书写二位门神的名字)乃是楹联的雏形。大家公认的第一副门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命令臣子辛寅达书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楹联是人们公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常见之于庆典、迎新、祝寿和哀挽活动,故有“贺联”、“春联”、“寿联”、“挽联”之别。爱好风雅的人更喜欢在堂屋和客厅悬挂对联以修德明志,便又兴起了富有哲理性的所谓“堂联”。
楹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平仄相反。这些特征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至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完全成熟。唐宋时,楹联的修辞手法又被吸收为诗律和词律的组成部分。研习楹联,自然也成为诗人和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必修之课。开展楹联创作,就要兼顾其基本特征和要求。能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谓之“工对”;基本符合或大致符合的谓之“宽对”。个别奇联,因其意境极佳,联界对它的要求放得更宽,只要上下联词性一致,各音节停顿处的字又平仄相反,其它位置的字的声调皆可不论。
楹联写作和楹联求对,是文人雅士的嗜好之一,也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形式。自古以来,文人相聚,君臣出游,朋友兴会,常常以“对对子”为乐事,留下了许许多多饶有风趣的故事。笔者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才女苏小妹与智僧佛印的对答奇闻。据说苏小妹有一次去看望哥哥苏东坡,见佛印大谈什么“佛法无边”,就拟了一个上联嘲讽:“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她很想打佛印一个闷棍。佛印读罢,很快反唇相讥:“女卑是婢,女又可称奴。”二人的才气连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都不能不为之折服。又如,清帝一次殿试一个叫刘凤诰的考生,见刘是个独眼,有意出联难为人家说:“独眼不登龙虎榜。”刘不假思索对曰:“半月依旧照乾坤。”他的敏捷、智慧,竟使清帝下决心钦点其为“探花”。巧对就这样成全了一个残疾考生的仕途之梦,留给人们茶余饭后一段佳话。今人中也不乏即兴求对的传闻,著名数学家
现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在网上发帖求对的事屡见不鲜,广大诗歌爱好者争相参与。尽管应对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对楹联一知半解,但其积极参与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通过应对和相互学习,自会不断提高。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那就是:在应对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我们应该切忌文人相轻和相互讥讽。从求对者的角度讲,对某些不甚和谐的音符,也要大肚能容。对那些初出茅庐者,更应热情欢迎,积极引导,共同提高。切不可夜郎自大,妄做井底之蛙。对那些违拗韵律的地方,应给予以理服人的解释,形成一个健康的文化讨论氛围。笔者前几天就在网上发了个上联求对,应对者不少,借此机会特选几副自己认为较佳者,抛砖引玉,并期诗友们进一步完善。
小生岂小小生情钟小诗小诗可容天下
大道真大大道缘起大爱大爱乃成造化 (白鹿小生与月下吴山)
小生岂小小生情钟小诗小诗可容天下
白鹿焉白白鹿口衔白玉白玉能雕新图(白鹿小生与晚春轩主)
小生岂小小生情钟小诗小诗可容天下
花旦何花花旦甘做花絮花絮来现古今 (白鹿小生与bi jin)
小生岂小小生情钟小诗小诗可容天下
妙笔绝妙妙笔意幻妙境妙境自有神仙 (白鹿小生与寒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七绝 题首届“黄土情”杯西部诗歌征文大…
- 下一篇:七律.竹园会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