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侠:祝贺“长安人”网站开通二周年
去年的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溜达,发现了“长安人”网站,首先是名字感到亲切,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割舍不了的感情。再就是它大气雄浑的设计版面。特别是寒冬时看到那几株盛开的桃花,就像长安人厚道的喜迎游子及八方来客的笑脸。
大家都知道,长安自古到今的文化底蕴都是非常深厚的,出现了多少文人墨客,名人雅士,简直就不胜枚举,特别是到盛唐时期,古长安就更加了不得,享誉海内外。那是因为它的繁荣,它的强大,还有它的文化。
如今,长安光文学社团就有十几家,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就是文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可是,由于民间社团的经费都是自筹的,运作起来很困难,再加上节奏慢,出现了许多弊端。这时候,“长安人”网站如同雨后的一缕春风吹遍三秦大地,吹遍海内外。
但是,令我惭愧的是,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却不是我们长安本地人,当我看到本站站长许海峰写的那篇《我把长安搬上网》时,我激情澎湃,许海峰,一个搞软件的,据他说,没事了是拍照片的,能把这个大型的公益网站做的这么好,作为我们每一个长安人都要感谢他,因为,他已将自己融入长安这片热土,除了对长安满腔的爱以外,我想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也是海峰的初衷。网上的长安何家营鼓乐,长安的社火,长安的造纸等等,经过他的《关于系统挖掘、整理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协提案,有的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实际上已经真正成为我们长安的乡党娃了,他就是奥运史上的第一声枪声,敲醒了沉睡的长安人,我们长安人不但要做金钱的拥有着,日益强大,日渐繁荣,还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有素质的长安人。
有一次夜里,我看见了网站下的投稿信箱,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一篇,没想到刚发出去,网站就及时传上去了,我当时就像吃了一碗红红的油泼辣子的凉皮,外加一碗红豆稀饭,那个爽你就别提了。
现在,我每当有新的文章都是连夜投进我们“长安人”自己的信箱,站长在百忙之中不但认真的看,有时还兼校对,我们在一起谈文学、谈人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里成了我精神的家园,我在这里找到了成就感。我还在这里看到了我们长安的那么多杰出英才,为长安的每一个成功者感到高兴,比如,苗圃,王茜华,我逢人就说那是我们长安丫头。
“长安人”就是一个桥梁,一个纽带,一座平台。
我现在虽然只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但我想就自己的看法给本站再提一些建议:
一、 我觉得,应该增加一些栏目,比如,像我这样的爱好者估计现在很多,我们网站能不能作为一个桥梁,让那些文学大家就我们的文章做一些评论,指点。让我们有所提高,不至于老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二、 多提供一些致富,就业等等的信息,我们长安农民兄弟多,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农民都有了电脑;
三、 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组织一些必要的联谊会,让大家献计献策。
最后,祝我们“长安人”的辛勤耕耘者在牛年里用牛的精神把我们的网站越办越好!更要爱惜你们的身体,因为你们的身体是大家的。
王小侠于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