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深处:心一居士
古寺听经(楼头)望终南,
焚香静坐(宴坐)对流年。
佛法无边心有岸(愿),
提笔一笑已忘言。
——《赠心一》
有人说他是和尚,有人说他是道长,我说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却)说他也有烦恼……
他有一颗圆圆光光的脑袋,白白胖胖,一脸福相。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个子不高,走路蛮快,笑起来如同弥勒佛,说起话来却十足的老陕味。经常穿一身“夜行衣”和一双黑色平板(圆口布)鞋行走于长安的各大寺院道观,也踏遍了终南山的大沟小峪(大峪小沟)。
他生于七零(十)年代,本名田洪刚,法名心一,长安滦镇(略去具体地名)人,常住少陵原畔兴教寺内。这里因玄奘法师的灵骨塔而著名,深夜无眠时他会来到塔院穿越时空与(玄奘)法师神聊,从而领悟天地人生以及佛法的博大精深,也享受月光下全身心的宁静与清净(凉)。他身为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却并非和尚,只是以此为职业的佛教居士,人称“心一居士”或“方便和尚”。至于为什么会从事这个神圣却不被常人理解的职业,他说:“一切皆(是)因缘”。
第一次见到他,是山西临猗文联的朋友们来访长安,我们带他们去参观兴教寺,接待客人们的就是他。一身黑(缁)衣,像个道士却没有头发,(像个和尚却未穿方袍),操着一口结识的普通话向客人们介绍兴教寺(的简介)和一些佛门礼仪。他说:“进庙烧香就是图个吉祥和心安,并不在于你花多少钱.(进庙烧香,要知道为何烧香?如何烧香?烧香是一种表示虔诚与恭敬的形式,是一个信息,重要的是一片真诚,燃一支心香,表达一个信愿.而并非是为自己祈求升官发财,更不是香烧的越粗,佛菩萨就会多保佑你,如果是这样的话,佛菩萨岂不是有了分别心,与”贪官”一样了.而拜佛,也是一种礼敬与皈命,如同”见贤思齐”一样,是对圣哲的尊敬与仰慕,拜佛同时也是降伏我们自己的我慢心,佛说人人都是佛,人人皆可成佛,其实)拜佛就是拜你自己。”他流利的口才和博学多识赢得了这些文人雅士们的一致称赞,掌声时起,领导面子十足,很骄傲地。下午举行笔会,是书法家们一展身手的时刻。一时间,会议室里笔墨横飞,里边居然还有这个“黑(缁)衣人”。此时我才知道:原来他的书法也很了得!只见他双腿叉开,铺平宣纸,挽起袖子,定气凝神,蘸满墨汁,有求必应。我上前求了一幅字,他提笔挥就“心即是佛”,落款“终南心一”,还唱了一首偈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从此,这个另类的人物便成了我们的朋友。亦佛亦道,亦俗亦雅。有时你觉得他很平常,有时又觉得他很神奇。随着交往的深入,我才知道他原来还有不少粉丝——佛门里外、男女老少。而这一切,缘于佛,也缘于他对朋友的热情诚恳。
记得还不熟识的时候,我领了几个朋友去兴教寺游玩。当时寺里正在举行一个水陆法会,他得知我来,还是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招待我和我的朋友们,耐心并风趣的解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并笑称自己不是和尚,拜托大家给他介绍个媳妇。(这句就不要了,哈哈)中午我们通过他的“后门”还吃到了寺里的素斋。回去的路上,大家都在谈论这个有意思的人,一路嘻嘻哈哈、意犹未尽,期望能与他有下一次的交往——足见其人格魅力。
你要问他平时都做些啥,那可多了。此人有一个特点, 优点:组织能力强。长安境内寺庙甚至道观要举行什么活动,必请他做主持,头头脑脑们的发言稿也往往是他写(起草)——好一个秘书长!他还负责编辑佛教类杂志,最近又在新浪开了一个名为“终南心一”的博客,人气颇旺。他在“开博缘起”中说:“开设博客以解发布消息相互联系之急,请大家多提意见,以臻完善,也借此窗口与大家分享终南文化,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他的博客图美文更美,配以幽深的佛教音乐,徜徉其中便不想离开,你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如同进入禅境,如同沐浴着佛的慈爱与安详。
每隔不久,在一个随意的时间,你会收到一条短信,或来自西子湖畔,(或来自名山大川)或来自幽静的寺院,或来自茶杯的清香,那是他点滴的感悟,他会将它们变成绝句或律诗,与友人分享。“落映从容随风去,碧潭澄澈自无心。小憩松下懒回眸,已将青山置后身。”于是,短信到处,便有了一个微笑的脸庞和惬意欣赏的表情。他的诗信手拈来,意境悠远,充满佛理禅机,于是我们烦俗的生活中,便有了一丝菩提的清凉与片刻的宁静。“山门远眺见翠微,层峦叠嶂玉案威。一壶茶头书楼暖,无尘无染无是非。”你会羡慕他雅趣的生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能这样闲静无忧,我想,所有的情绪都不过一瞬,重要的是这一瞬,可有人分享?
他的书法作品一般都落款“终南山心一居士”,他与很多人一样,深爱着神秘悠远、厚重浑然的终南山。零八年夏,他组织了第六届终南山佛子夏令营,地点设在南五台紫竹林。主要针对18到35岁的年轻人。他说要让年轻人零距离体验寺庙生活,正确的认识佛法,让日渐浮躁的心得到一丝安宁。单位领导慈悲,答应了我七天的出走。
参加夏令营的共80多人,小的十来岁,大的40多岁。很多是通过网络联系上的,还有不少来自外地的。营员们无论男女大小,在这里均相互称为“师兄”,这让我很是新奇。同来的也有文艺界的几位朋友,大家每天早上4点起床参加早课,接着要听讲座或参与别的活动。讲堂设在后上方的灵光殿,佛陀的塑像就在身边,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上课,诚惶诚恐,更是不敢随意走神。阳光透灵光殿雕花的、镂空的(窗)门,驱散点点阴霾。法师的开示、教授的讲授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活动安排的很扎实,名称也是诗情画意:南山晚钟、参禅开(智)慧、竹林茶会、朝礼五台、终南写经、传灯祈福、悟道终南……七天来,我们在心一和师父们的带领下,亲历寺庙生活,收获佛法精妙,远离城市喧嚣,回归天人合一。见证了心一的组织能力和好人缘,也重新认识了我们身后这坐静默的大山。
心一还有一个特点,用他母亲的话说:“你怎么整天和山里那些脏兮兮(且疯疯癫癫)的和尚们打交道,也不去亲近那些有权有势的高僧大德?”对此,心一有自己的想法。丛林生活是安逸的,也是复杂的,越是有名气的寺庙主持或和尚们越是不能静心修行。(此段易招惹非议,隐去为妥)那些能耐得住寂寞的住山僧人,他们远离世俗的干扰,独自在幽深的山中静心修行,如散发着清香的空谷幽兰,(他们有着与常人迥异的思维与行为,但这并不是我们用分别心看待他们的理由),他们才是真正用生命去体悟佛法的人。所以他很敬重他们,经常组织访道供僧活动,和同道或他的粉丝们一起去看望住山的僧人,为他们带去生活必需品。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烦杂,我没能和他们同去过,但我可以想象他们如何背着重重的行李徒步跋涉,如何敲开那一扇扇紧闭的柴门,如何用一声佛号打开了那通过(往)善和美的路径。即使他们只是普通的隐居者,能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也一定很高兴。于是我看到了住山僧人们欣慰的笑容,听到了那一声美妙的“阿弥陀佛”。
心一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他(经常)会约上好友小聚或爬山,会因想(带领为)寻求清净和喝杯茶(的人)专门去一个想去的地方,开着他的私家车,(音箱里)放上古琴或佛音,一路逍遥而来,逍遥而去,从不忌讳别人说什么(潇洒而惬意)
有一天,我的心情因不被理解而极为委屈。我问:“喜欢文学或佛法就不正常吗?”心一答:“我同样也面临很多的说法,我做这个事,(从事这个工作)只是因为对佛法和传统文化的喜爱,就(也)有人说我脑子不正常。(年纪轻轻,住在寺庙,不出家也不成家)。对待流言的最好办法就是沉默,让它自生自灭。”我问他:“你的车是佛协配给你的吧?”他说:“佛协(是民间团体,经费很紧张)的工资少的可怜,我要是靠那点工资我连我的老娘都养不了。车是我自己买的,有人看我开车不服气说风凉话,(有人看我到佛协工作不几年就买了车,多少有些闲言碎语)我说我不像你们有铁饭碗,(我十六岁就开始写春联赚学费,几年来凭写字得了一些润笔)我的车是我为(开展佛教工作用自己的积蓄买的)别人服务或写字赚来的,(因为我想把佛教事业做一辈子)我写字也是几十年苦练(而)成的,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有什么不可以?(难道学佛的人都应该去乞讨么?)”是的,有时候需要沉默,有时候需要理直气壮。如果你被别人左右了你的情绪,就失去了菩提心。
了解心一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孝子,他的身边总跟着他菩萨般慈爱的母亲,很多人也跟着心一也叫她“妈妈”。这是一个爱美爱笑天真可爱的阿姨,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有一次我去找他,恰逢老人家在椅子上静坐,眼睛上赫然贴着两片眼膜。(见我们来)取下眼膜就和我们一起凑在电脑屏幕前,见到有她的照片或视频,会高兴得拍手并笑出声来。心一却一脸严肃的说:“你穿这件衣服不好看啊!”她便出去了,一会进来,你会看到她换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天真可爱”这个词语或许不合适,但我却觉得非常恰当。或许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那样的儿子,他们都那样单纯而开心的过着一天、又一天。
老人家想抱孙子,而心一却迟迟不结婚,母子二人关于婚姻问题的对话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你不要住在兴教寺了,哪个姑娘就是看上你了,一打听你住在庙里,谁还敢跟你?”
“我没钱买房嘛,那你说我住哪?要不,你给我钱,我先买个房去?”
“我没有钱,我哪有钱?”
心一喜欢唱歌,常于酒(兴)酣之时高歌一曲。闭目,深情、陶醉状。佛子夏令营上他带领我们唱《南山颂》,那歌声久久回荡于每个人的心中:
昨夜访禅登峦峰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南山鸣钟
声声苦乐皆随风
君莫要逐云追梦
净业落红
叶叶来去皆从容
君何须寻觅僧踪
有时他开怀畅饮,豪放不羁;有时他打坐念经,一丝不苟;有时他行脚终南,寻佛问道;有时他主持活动,张弛有度;有时他提笔泼墨,吟诗作对;有时他品茶谈禅,静听天籁……他就这样活跃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云水归来思住山,行脚千里求心安。
歇足方知步未迈,空劳觅月走千山。
这首诗是从他的博客看到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拜佛便是向内寻问自己的心,又何劳走千山、何须觅僧踪?他写过一幅书法:“天地本无法,皆由一心生,故,心生而种种法生。”这便是他法名的来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境界有几个人能达到?但至少我们可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一就是这样的朋友,时不时敲打着我们久被尘劳关锁的本心,在茫茫尘世间不遗余力的弘扬真善美。而当你要将他当作一个偶像时,他已经在饭桌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了:酣酣然,飘飘然,嘻嘻然,嚷嚷然,哼哼然。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