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懂颖夫先生《平民记忆》有感(每小平)
董颖夫先生回忆录《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出版后,引发众多评论,好评如潮。我拜读了三遍,读后倍受感动鼓舞。这是董颖夫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用他七十五载人生经历回忆了他一路走来的各种往事,事件真实可信,生动具体,与我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和回忆,我想谈一下我读后的点滴感受。
全书共十四个章节,前十个章节基本上是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讲述他的家乡、他的家族、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他的童年少年、他的学生时代、他返乡务农十年、在县文化馆当临时工两年、重返沣西公社建筑队、马王镇办文化站、下海办纸厂十年、搞建筑三十年。后四个章节用资料的形式反映他三十年来如何弘扬柳青精神,打造柳青文化品牌,干了许多实事,花了很大的精力、财力,是他干的最有价值,被人们不断赞扬的事,创造了他人生的辉煌。他自费征地修建柳青墓园、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创立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创刊《秦岭》杂志、策划倡导助推了柳青文化广场、柳青文学馆、柳青纪念公园、柳青故居恢复等一系列柳青文化项目落地生根,成为长安乃至陕西、全国一道靓丽的文化旅游线路,成了热门打卡地。
他和他的同仁编辑《柳青在长安》《柳青纪念文集》《柳青研究文集》,创编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协拍《柳青在皇甫》纪录片在央视播出,他任主编编辑《长安百村》1——4部《老长安》1——3部《长安民营经济巡礼——创业者风采》《长安作家名录》等等。他是长安区政协连续五届的资深委员,第十三届区政协常委,积极建言献策,共提交提案、调研报告110余份,80%以上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助推了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董颖夫先生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的惊人好事、善事、大有作为的意义非常深远的壮举,我掩卷长思,我想理出个头绪。
一、奋斗,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纵观董颖夫先生的七十五载人生,我们不难发现,董颖夫的思想是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有一条红线贯穿他的整个人生,这就是他一生都在顽强的奋斗和拼搏,闯出了他的生存之路,成功之路。他出生在长安马王村,父亲是勤劳质朴的庄稼人,是当地有名的车把式。母亲聪慧勤劳,但生育十个子女,孩子多,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生活窘迫。他母亲利用火车站之便搞起了贩运生意维持生计,却在长安社教中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坏分子”,在“文革”“血统论”甚器尘上的年代,孩子们因此而无出路。他也曾感到迷茫和困惑,发生“路在何方”“灵魂该何处安放”的感叹。他在诗中写到“冲霄九啊志不休,热心滚滚江河流,撕去云雾问苍天,大地怎奈我孤独!”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悲观丧气,他要创出一番天地。他在诗中写到“我孤独啊我不愁,千山万岭雷声吼,有朝一日笔在手,浓墨重彩绘春秋!”看啊,二十岁的他就有如此的志向,有这样的气魄,他要立志改变面貌,重塑人生之路。他当民工、拉电杆、修水库、拉石头、火车站装砂,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油灯下工棚里看书写作。他热爱文学,文学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从1973年起在《西安日报》发表作品后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发表了《钢锭子和刃片子》《分家》《石榴花》《出墙花》《野菊花》《上任以后》《高墙内外》《张三老汉的心事》等快三十篇故事、小说,在全县乃至全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虽有文学写作才能,但在那个“成分论”的极左时期,他被利用而不被重用,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改革开放迎来了机遇,他张开双臂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他认为“文不养家”“要窗出一条路,换一个活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毅然决然地下海了,办纸厂十年,办了三个纸厂,他成功了,其中艰难、其中挫折、其中痛苦、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我们看一看“办纸厂十年”这一章,高利息(民间借贷)办厂,厂没建起来又要借款还利息,有人中途退股等等,追要货款路上被歹徒砍伤头部,遍体鲜血……,这些,他都挺过来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啊!我赞美董颖夫先生艰苦创业、顽强奋斗拼搏的精神,他走过的路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命运。人要有大目标、大追求、大作为、大贡献。要艰苦创业,百折不回,看一看他创作的“创业者之歌”:创业者之歌——献给新生代的农民工 朋友:嫑心酸,腿嫑软, 跌倒了, 爬起来, 再干, 再朝前。 谁能一辈子啥事都顺畅, 过来的路都曲曲弯弯。 别指望谁可怜我们, 自己的路自己要挺胸走完。 我们从田野中走来, 我们在城市里奔颠。 抖落身上的尘土, 细抠跌倒的由缘, 吃一堑,长一智, 迷茫中清醒, 困惑中坦然。 我们往后的日子还长, 继续打拼,一往无前。 未来的时代属于我们, 智慧和坚强, 撑起我们理想的风帆。 朋友, 嫑心酸,腿嫑软, 跌倒了, 爬起来, 再干, 在朝前! 创业的大潮涌动, 雄起的激情燎原。 总有活着的路, 总有出头那天。 幸福在向我们招手, 征途迈步难关。 旭日冉冉,风清旗展, 行看风雨后, 四季轮回,花开果鲜, 我们昂首在广阔的天地间。……
二、文学,是他难以割舍的情结
董颖夫办纸厂搞建筑挣了钱,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之后,他赡养母亲,为弟兄姊妹盖房,上学,供下一辈好好读书等等,所有这些他并不满足,他有更大的目标,他有割舍不掉的文学梦。1992年长安作协成立,是董颖夫全包经费十六年,用原作协主席肖宝善的话说“没有董颖夫就没有长安作协”,可见董颖夫在长安作协的重要性。实际上他在支持文学事业。1996年,当陈忠实找他修建柳青墓园时,他慷慨答应,因为他崇拜柳青,热爱文学,文学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认为神圣的事业,他要为文学做些事,要为弘扬柳青精神做些事。2006年,他出资举办了“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策划会”,策划了六项大事:1.召开纪念大会;2.捐款设立柳青文学奖;3.成立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4.修建柳青文化广场,在广场内建柳青纪念馆,树立柳青雕像;5.在《陕西晚报》举办纪念征文;6.在皇甫建村文学创作基地。他对时任长安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作兆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我后半辈子的事,需要一生或几代人去做,去完成”。他树立了这样的大志向,大目标,三十年来,坚持不懈,一根筋一股劲地去干,去追求,不怕打击和各种非议,一一地去逐步落实。至今柳青文学奖已颁发五届支出120多万元,《秦岭》已出版70期开支100多万元,各种关于柳青著作已陆续出版,《柳青在皇甫》纪录片,《柳青》戏剧已上央视播出和搬上舞台,柳研会已发展会员200多人,活动不断,纪念柳青的各种设施已建成。2014年中央领导关于学习柳青的讲话加速了这一进程,这时候,人们才更清楚的认识到董颖夫先生从1996年起所作的努力,称赞他有远见,有胆有识。董颖夫为文化事业贡献超过了500多万元(朋友们初略计算的),体现了董颖夫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人门敬佩和感叹,说他在长安扛起了柳青这面大旗,是长安弘扬柳青精神第一人。感谢董颖夫老师《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打开了我的心扉,让我想了许多,思考了许多,收获了许多。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启示录,是鼓舞鞭策我前进的励志书,使人深醒和感悟,人生的路该这样走,这样度过才有意义。
三、董老师的发言、致辞、演讲
董颖夫老师写诗,写散文有一个特点,即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动,从来不无病呻吟,为写诗而写诗。我曾多次现场听过他的演讲发言,以及以诗歌形式的发言,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听他发言的许多人,现场掌声不断,显示了他的文学才能,文学的表达从未离开过他。如:2006年在柳青墓祭奠,他朗诵了“柳书记,我们看你来了”。2007年,纪念柳青时,他创作的是祭奠诗“先生,我还想听你叙说”,以饱满的情感叙发了对柳书记的无限思念,感动着每一位祭奠者的心灵。后来许多祭奠柳青的场合,大家都用这两首诗来表达追思柳青。如1——4届柳青文学奖颁奖都安排董颖夫老师致辞讲话,他的致辞和别人不一样,如“来自长安的几则消息”“沉甸甸的谷穗”“五月的收获”,会场上总会响起阵阵掌声,把会场的气氛掀向高潮,给人以美的艺术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会场坐的大都是有名的作家、学者,有贾平凹、陈彦、高建群、叶广芩、冯积奇、和谷、红柯等许多获奖作家,他们有的都把手拍疼了,听的心花怒放,连呼“听了过瘾”。几次贾平凹老师上台讲话时说:“老董的讲话慷慨激昂,很有底气,有诗意”,甚至还谦虚地说“我不如老董”等等。这些发言每一篇都是经典的,是最好的诗和美文,先后被《西安晚报》《陕西日报》副刊转发。他在长安区一些会议上的发言同样十分精彩。如: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他以《放歌三十年》的长诗朗诵,获得了阵阵掌声;在长安区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他以“祖国,我想对你说”的长篇朗诵诗发言,听得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如痴如醉,掌声不断,他的大会发言“我想活得尊严”长达四十多分钟,大家专心聆听,引人入胜,不时的为他的演讲鼓掌,反倒嫌讲的时间太短。他为母亲逝世所写的长诗“喊一声娘啊 泪千行”;为儿子写的诗“儿子,在你十八岁时候,我想对你说”“儿为父搓背——父子对话”。纪念杨虎城将军遇难殉国六十周年所做的“共和国不会忘记”,都饱含深情、激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在现场即席发挥的发言,在长安建筑业年终项目经理大会上“说鸡”的发言,在“看长安,议长安”视察座谈会上的“气之说”,在长安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长安巨人说”,在长安杂文学会成立会上的发言“扫帚之歌”,都是绝好的散文。他用文学的语言,诗的语言总能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和艺术的感染力。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董老师的文学功力,是他几十年练就的真本领、硬功夫。文学的表达从没有离开董老师的左右,文学是董老师的最爱,是他心目中的神圣,这些诗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熠熠生辉,散文都在《平民记忆》里有所呈现。我爱听董老师的发言,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总之《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是董老师的奋斗史、成长史,也是他的文学史、追求史、奉献史……我爱看这本书,向董老师致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