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编创“大型人物纪录片《沣河之子——董颖夫》”的日子里(宋新利)
人生七十古来稀。董颖夫老师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近几年来,在一些老年病的困扰下,他的精力和精神头大不如以前。2018年年底的“情寄文化五十年笔会”以后,朋友们都预测也希望他能松口气,封笔止步,好好安享晚年吧。可谁知,他又做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事。
早在2018年,我和刘牧之先生受董老师重托,历时一年,为其制作了“大型人物纪录片《沣河之子——董颖夫》一至四集。于当年12月30日在西北饭店同他的新书《沣浪集》《平凡人生——董颖夫画传》一起进行了首发。闲聊中他说:“还有许多事没做完满,还得继续做,也或许再过几年咱还得再编一集。”我当时不以为然,以为他也只是说说而已。并且还逗趣地劝他:“行了,你没看你走路都不稳当了,还折腾啥呢。”他笑而不语。 此后,但凡他策划、组织的大型活动,都通知我参加,并说要让我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比如:2019年,他出资十万元组织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长安优秀文学作品”的评奖颁奖活动;2023年,他为回馈家乡出资二万元亲自策划、主编的《秦岭》丰镐专刊的首先座谈会。2023年重阳节,他又出资五万元在马王村举办的“千人百席长寿宴”活动等等。 其实“千人百席长寿宴活动”是他早在2022年就开始动意策划的,因“疫情”突发而紧急叫停。我以为这事可能也就“黄了”。可谁知2023年重阳节又如期举办。而且那场面、阵势着实让人震憾。
2024年4月中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董老师的电话,他说,制作专题片第五集的时机已经成熟,已委托刘牧之先生撰写文案,让我抽空去他的办公室把已收集整理好的视频和图片素材带回来先熟悉熟悉。 4月25日,我去他的办公室取回了装有相关资料的硬盘。我想,上次(2018年)给我积累了四五十年的视频资料,多达800GB,令我十分震惊。这次只有近五年的资料,应该不会很多吧。但是当我回到家中打开硬盘的那一刻,还是“楞”住了,竟然又是近700GB!(董老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他都存有影像资料)仅各类照片就有220多个GB,囊括了大大小小一百多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渗透着董老师的心血,印映着他的足迹,纪录着他的功德。短短的五年(包括三年疫情)之间,董老师经历了一场大病,住了两次医院, “把肺切了锤头大一块子”,竟然还做了这么多事,着实令人震撼、感动! 在等待文稿的几天里,我较为详细地浏览了所有视频和图片素材。其数量之巨,内容之众,信息之翔实,令我惊讶,并对不少活动的创意和影响深感钦佩和敬仰。每件事,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反映出董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成功的秘诀。
一、连续四届“柳青文学奖”是在它的发源地——长安举办的。开支120多万元,才保障了一至四届的评奖、颁奖活动如期顺利举行。到了第五届,省作协个别领导出于个人意志,竟然想甩开“柳研会”和长安。董老师连续五次向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发函申诉,并和“柳研会”的其它同志一道多次到省作协据理力争。最终,省委宣传部为此召开了专门会议,支持了董老师的意见,还原了“柳青文学奖”举办的本来面目。董老师有一个策划理念,用活动来促进项目落实。董老师利用第五届柳青文学奖在长安举办的机会,积极推动了“恢复柳青故居”和“建设柳青纪念公园”两个项目的迅速落实。了却了悬挂在他心中多年的心愿。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董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的坚定意志和对待事业的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的“牛劲”。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服输、不认怂”的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成就了他。
二、2021年10月,他因查出身体有重大疾病而两次住院,并做了肺部切除手术。在身体极度虚弱的境况下,为了践行承诺,他出资二万元为邢小利老师的《柳青年谱〈增订本〉》举办了研讨会。在会上他用颤弱的口吻说:“人和人打交道,就要实诚,说了的事就要办,而且还要办好,办洋火。”当我浏览到这里时,眼眶一热,一股暖流沿面而下。我想,正是这样的做人原则,人格魅力,诚信品质,才使他在长安乃至陕西文学界能成为举旗者和拥趸者。他,一个平凡的文学爱好者,在自己的“情寄文化五十年”笔会上,为什么会有来自全省文学界、文化艺术界、社会各界300多位名家、大伽和拥趸者参加,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
三、董老师在其母亲逝世十周年来临之际,在马王的家中举办了“母亲山玲贤大人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并设立“思亲堂”,把祖辈们生前的活动图片制成展板,有序地布置在“思亲堂”内,供亲友及后代的瞻仰、追怀和纪念。在房屋大厅用播放母亲生前活动录像等形式,以文化人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对先祖的缅怀,达到了孝义传家的目的。
四、人到了晚年,总是不由自主地容易怀念故乡,董老师也不例外。七十岁后,他刻意地为家乡做了很多事。如:带头捐资为村里建立“尊老敬老基金会”;出资五万元在村里举办“千人百席长寿宴”;出资二万元编辑出版《秦岭》沣镐专刊等等。这些事,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会说一些“老董钱多的没出花咧”“出风头”之类的讽刺话。而我恰恰以为,这正是董老师的过人之处。它体现的是一种大爱,他的思想境界更高,看得更远。他通过这些行为向人们昭示一种公心,提示整个社会应该关心、关注、关爱老年人。他在摸索,在实践。谁都知道,吃一顿再丰盛的宴席也饱不了十年。举办“长寿宴”就象一个动员会,提示倡导社会应当重视老龄化问题。形成关爱老人的社会风尚,设立“基金会”是一个举措,能使关爱行动有相对持久的保障。而“丰镐专刊”则更是站在宏观的高度,以历史文化为支点,弘扬、传承优秀周文化,促进和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性思维。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董老师超前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当然,董老师做过的事桩桩件件,能感动我的远不止这些…… 从2024年5月7日专题纪录片第五集的文案定稿,至6月8日视频编辑完成,历时整整一月。第五集名为《夕阳争晖》时长64分钟,大致分为“新书首发”“神追柳青”“热爱公益”“前集回顾”四大板块。其中涉及事件大小26件,较为粗略地记述了董老师近五年来所经历的部分事件。段落虽有长有短,但资料翔实,脉络清淅,真实地再现了他象一抹艳丽的晚霞绚丽绽放的一个个耀眼瞬间,值得欣赏。
就在专题纪录片第五集已进入紧张编创阶段的时候,又传来两则令人振奋的喜讯,使我对董老师的远见卓识更是刮目相看。
其一,中央有关部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柳青佚作《在旷野里》座谈会”。陕西省柳研会会长邢小利先生被特邀参加,并代表“柳研会”做了重要发言。我当时感到惊讶而佩服的是,早在五个月前,当“柳青佚作《在旷野里》”在《人民文学》2024首期发表时,董老师就第一时间在长安举办了“柳青佚作《在旷野里》学习会”,足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独到的洞察能力。
其二,鉴于董颖夫及他的团队在“弘扬柳青精神”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24年5月9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柳青文学馆对董老师进行了专访。于是,我们用手机,现场录了几段视频,及时地编入了专题片之中,成为该集的一大亮点。三十多年前董老师就看准并为之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努力付出所做的这些事,竟和如今的中央精神如此神合。真让人惊叹不已!我想,这便是他三十多来为柳青,为弘扬柳青精神做了那么多事情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它的意义所在,近似于“伟大” 通过为董老师制作专题片,我深感他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我以前也为几位好友做过专题片,都是为素材馈乏而发愁。可为他制作专题片,总是为素材多得难以割舍而犯难。用他的话说,“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我都想留下,但咱得考虑观众的感受,太长了反倒没人看,谁有那么多时间。所以,还得刀刀见血,忍痛割爱。”
在制作纪录片的日子里,每每和董老师聊起他为什么收集了这么多资料时,他总是淡淡地一笑说:“我能花钱让录像的事,都是我认为十分有意义的事。这都是财富,把这些精神财富留给娃们,比把钱留给他们用处大。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弄不好还会让后辈滋生懒惰,失去奋斗的勇气和动力。而精神财富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不忘历史,不忘先辈的奋斗之艰,不断努力上进,在各自的事业领域再创辉煌,为家族增光添彩,世代受益。” 董老师提议制作这部纪录片,其目的主要是留给后代和朋友们看的。我认为很有意义,应该让更多的人去分享,把纪录片上传到优酷网上,感动了许多人,我心理感到荣耀和自豪。我微微颌首,深以为然……
2024.6.18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