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长安城域理应有一座历史地理坐标(初玄)
作者:初玄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5日 点击数:
在我们祖国的每一个县城,似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或者一张历史名片儿,成为外地人来此地必去的地方。譬如河南内乡的县衙,户县的钟楼,凤翔的东湖,三原的城隍庙,韩城的司马迁祠等等。
长安虽然说遍地都是遗迹,处处都有故事,但是在县城城域,还没有一个地方能承载长安这个区域城际的文化坐标。
现在的长安区虽然是小长安,但是它是古长安的历史缩影,是古长安的承继。区内却没有一个历史遗迹可以承载这座县城的历史,许多历史的光影纷纷掠过,似乎都可以,似乎又不行。
但是有一个地方却能够承载起来这一使命,这就是海莲寺,有许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海莲寺在哪儿。
有的人知道名字,却找不见地方。海莲寺一直就掩映在城区中心不远的丛林中。
有人说,有啊,清凉寺、香积寺、杜公祠都可以。
的确,杜公祠是杜甫的祠堂,诗圣杜甫名气大。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清凉寺是隋唐古刹,有建成的清凉山公园。
但是还是缺一些条件,海莲寺却具备了他们的应有的条件,还有他们几个地方不具备的条件。
海莲寺是一座历史名刹,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地处长安区韦曲街道水磨村村西北潏河岸边。临崖傍水,苍松翠柏环绕,茂林修竹遮蔽,遥望终南如黛,近临城区闹市,静而不寂。
海莲寺古称海神洞。
相传古时发源于终南山大峪的潏水经常泛滥,下游彪池等湖泊时常淤堵。秦时修十里潏河,以绝水患。在香积寺汇潏滈二水成洨河注入沣河。其间昼掘夜合,出水如血,七日方止,故老百姓认为洞水通海,有海神出没,遂在洞处以香蜡、牲、果、鲜花等祭神灵,人皆呼此为“海神洞”是中国海神祭祀的祖庭。汉时屡次浚疏,以防未央宫之水患。唐继之,灌韦杜以下万顷良田。安史之乱时,唐朝军队驻扎此地,海神洞周边信众为部队提供了很多方便,一举在香积寺击败叛军。郭子仪部将何昌期安家于此,这里成为何将军山林一部分,杜甫写有多首诗描述此地。
海神洞也成为僧侣通过子午古道往来西蜀和终南山与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驿站。
元仁宗(1312年-1313年)年间,明清大师在此建寺,有殿宇七十余间,占地顷许,更名“海莲洞”。
元末明初,智园和尚更名海莲寺。后屡遭兵焚,日渐衰微,清末,慧通和尚燃指明灯发愿重修殿宇。此后屡修又屡遭损毁,仅有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森亮和尚主持该寺,重建大雄宝殿、山门、念佛堂、华殿三圣洞、流通处、钟鼓楼、安息堂及僧房八十余间,占地40许亩。重塑佛菩萨像18余尊,法相祥瑞,慈眉善目,栩栩如生。
寺院既有庄严的佛殿,又有放生池一座,幽廊高阁,掩映在园林之中。寺后有化身堂和宗印大师灵骨塔一座。
海莲寺的香会是每年的正月十九。
那么,通过这些记述你可以看出来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
一、时间久远。
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
二、距离近。
距离区政府不到2里路,距离长安广场1.5里。
三、历史古刹。
秦代就有,唐代僧侣往来终南山的歇息驿站。
四、集民间信仰、宗教、历史文化与一体。
秦代,有海神洞,民间有祭拜活动,它是老百姓对镇定洪水,祈福纳祥的场所。
它是唐代僧人往西蜀甘陇的驿站,元代建寺。
它是唐城南五曲韦曲的名胜之地,素有“韦曲城南锦绣堆”的美誉。
它还是何将军山林的一部分,杜甫有多首诗描述此地。
五、规模较大。
占地面积和寺院现有建筑规模大,山门、大殿、钟鼓楼、塔等比较齐全。
六、有空地,可以建公园,和长安公园比邻。
七、风景秀丽。
位于潏河之畔,神禾原尾,潏河大桥东侧,静而不寂。
综上所述,海莲寺具备了应有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综合特点。
长安理应有一座属于自己城域内的文化地理坐标,或者长安的文化名片。
它抑或应该是海莲寺。
海莲寺文化公园应运而生,也和其他两座公园相映成辉,会成为外地人到长安县城域必去的打卡地。
张军峰,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西安翻译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特聘研究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现任西安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长安作家协会主席、少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终南山凤凰书院院长、《长安文学》杂志主编。出版散文集《掬水向月》,散文集《月挂东天》获第三届丝路散文奖。
历史文化散文集《昭宣中兴》《你从我的长安打马而过》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后山(张军峰)
- 下一篇:散文:跟随朱鸿一起走进具有灵性且孕育过…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