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滴很!“和美乡村”看长安!
活动现场,长安区委副书记王韬介绍了长安区立足资源禀赋条件,长安区南依秦岭、北接市区,山、川、塬、河皆具,全区辖16个街道、232个行政村、104个社区,111.1万常住人口,乡村人口46.68万人,是涉农大区,山水相依、田园相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生态和区位优势。
记者在发布现场了解到,近年来,长安区深入实施“六大筑基”行动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八大助力”行动,长安区全域建设花园乡村,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融合、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城市乡村自然融合的发展新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入快车道,打造幸福家园,取得了丰硕成果
建机制、聚合力
同构乡村振兴蓝图
建立三级包抓制度,建立“区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三级书记抓乡村建设机制,为每个村择优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会经营、朝气蓬勃的职业工作队。
建立考核评比制度,常态化组织观摩,看样板、评示范、找差距,根据观摩评比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街村干部、群众、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
建立奖励激励制度,每半年对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进行表彰奖励,用于道路设施、增绿美化和公园景观节点建设。
抓基础、破难点
共绘美丽乡村画卷
抓科学规划,创新实施“驻街道乡村规划师”制度,聘请10名专职规划师,修编新编村庄规划179个,实施片区一体推进。
抓常态整治,聚焦房屋上中下、庭院前中后、道路河道远中近,实施全域环境整治,累计“清三堆”“治三乱”6.6万处,清理卫生死角2万余处,拆除户外厕所2.6万座,实现清洁乡村全覆盖,同时将“乡村美学”融入整治过程,打造出199个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花园乡村。
抓有序建设,全力推进电网、路网、饮水、住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建成128条347公里“五化道路”,长安大道荣获全国美丽乡村路称号;高标准治理沣河、潏河等7条河流,64.5公里“三河一山”绿道长安段、54公里108省道“山水文化体验线”同步贯通;深入推进景区村庄建设,建成1个3A级景区村、24个2A级景区村、1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
抓长效管理,推广实施“街长制”“积分制”管理,“花园”成为长安乡村新主题,长安乡村成为“美丽宜居”代名词。
创特色、强产业
谱写美好生活篇章
实现产业规模化,因地制宜开展“稻蛙、稻鳖、稻虾”综合种养,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多样融合的综合产业体系。
实现产业多元化,强力推进长安唐村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太乙宫及引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五台市级跟踪指导培育镇建设,探索鸣犊农业产业示范镇、子午文化旅游示范镇建设;领养农业、非遗乡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出“近郊游+深度游”“体验游+生态游”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0条,培育特色旅游地,实现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空气变财气、林地变宝地。
实现产业品牌化,探索“农户+村集体+企业”新模式,盘活村上闲置资源,石砭峪新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美丽休闲乡村;以长安地域文化为名注册“桂花球大米”“神禾塬面粉”“沣峪口菜籽油”等商标;长安草莓、王莽鲜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今年,长安区还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重乡风、育人才
推动和美乡村蜕变
留住乡愁,建成村史馆72个、村史广场38个、村史文化墙55面、家风家训馆19个,让市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修订村规民约218个;推荐评议出中、省、市“好人”及道德模范58名,4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
人才兴村,依托街道党校,创新开展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计划通过3—5年,培育青年人才4000余人。此项工作还被列入市委深改委2022年基层改革重点示范项目。
共同缔造,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启动“万千行动”,省市区352名优秀干部到乡村一线担任职业经理人、乡村振兴顾问;建立“花园乡村协理组、乡风文明协理组、矛盾调解协理组”3个类别3046人的新时代乡贤队伍;与驻区高校建立“1+11”校地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组建14个乡村振兴顾问团;长安区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全国首批签约区县。
下一步,长安区将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