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秦广济桥(马新武)
在老家北张村与秦镇之间有一条河,名叫“沣河”,长安八水之一。沣河上跨了一座长长的,窄窄的石板桥,古人称“三秦广济桥”,父辈们简称“广济桥”。广济桥现在不见了,可它留给我的记忆却刻骨铭心。
关于广济桥,《西安古镇》一书有记载。广济桥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是木石结构的桥。明万历时,广济桥被大水冲跨了三分之二,不能继续通行。时任户县知县王九皋在富豪李良贵的资助下决定重修广济桥,李良贵任总监。竣工后,广济桥:梁成百眼,长亘1里,高3余丈,被誉为陕西最大的木石结构桥。谁知,广济桥后来又被大水冲跨,不能使用。到了清道光年间,史鱼寨在外当官的赵恒斌为民着想,带头捐款,集资,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修成了长200米,74孔,72桥墩的双石板桥。后来,听我太爷说,民国初年,长安严家渠一富人来秦镇逛集,看见广济桥上人多难行后,自动捐石板,让原双石板桥变成了三石板桥,桥面宽度超过1米。尽管如此,桥面还是有些窄,经常拥堵,车翻丧生者屡见不鲜,令人痛心。若是熟人,还会令人落泪。
广济桥是古时京畿之要道,是连接沣惠桥头与秦镇的唯一通途,对长,户两县的商贸交易起过重要的作用。因此,六O后的我,对广济桥情有独钟。
儿时,我常跟父亲去秦镇。一次,河水漫过桥面,父亲怕危险,不让我过桥。与此同时,我也怕父亲危险,不让父亲过桥。父亲无奈,只好领我回家。回家后不久,去秦镇回来的人说,广济桥一截突然塌了,有两人不幸遇难。面对残酷现实,我和父亲除了震惊,剩下来便是庆幸。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好运吧。
上初中时,每逢暑假,我都会跟玩伴石行军,郭要民一块去河里浪(淘)石子,一是岔心慌,二是挣学费。那时,河床高,沙石多,石子好浪的很,不愁卖,有私人楼板厂收。所以,来河里浪石子的娃们很多。有时石子少了,大家会歇几天,一场大水过后,河床又是一层石子,想挣学费,真是太容易了!不过,大家浪石子从不去桥下,且离桥较远。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爱桥,知道桥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建设面积的不断扩大,沙子石子都成了紧俏货。一时间,浪石子的人增多,往河边或岸上空旷处堆沙子的人也增多。记忆中,最显眼的是秦镇北门口,设有百米钢丝绳助力。拉满沙子的架子车,只要将车前绑的特制铁钩往钢丝绳上一挂,人扶车辕,车子就会随钢丝绳慢慢地轻松上岸。拉沙子人多时,一个挨一个,队伍像长龙,那场面,才叫壮观。后来,河东人也开始堆沙子,阵势最大的是我村蓝老五。再后来,沙子少了,石子也少了,河床降低,广济桥岌岌可危,让两岸群众忧心忡忡。
1985年,由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共同投资集资230万元,在广济桥下游60余米处,修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长245米,宽12.5米,高9.4米。此桥被省政府命名为:沣河秦镇大桥。站在大桥上,南望广济桥,一种没落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不比不知道,一比广济桥显得太寒酸了,可它依然驻守在沣河两岸,尽职尽责,默默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一天又一天。
1986年7月,一场洪水第四次冲毁了广济桥,不少人来观看。其中,南张村一位名叫王明辉的老师有感而发,当场吟出了一首诗,至今我仍记着:一生让人踩在脚下,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站起来申诉,轰然一声,沉到河底,隐姓埋名。
问世人,谁是英雄?广济桥就是英雄,无名英雄!
2011年,为适应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市政府又在沣河秦镇大桥北,并列修成了一座新型钢筋混凝土大桥。从此,两座大桥使西户路过往车辆更加畅通无阻。
抚今追昔,三秦广济桥虽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那长长的,窄窄的体形及高尚的品德将永远照耀,激励着我在人生路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都是高温惹的祸(马新武)
- 下一篇:散文:中秋节的传说(马新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