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麦子(马新武)
布谷声声……
又是一年麦收时。
望着黄橙橙的麦田,我激动,南风也激动。尤其是南风,让麦子在田间舞蹈。麦子虽没经过专门排练,但动作却整齐划一,赢得了地头几棵白杨树的热烈掌声。
收割开始了,高兴得铁牛在地里啍着一支支丰收的歌。
一片片麦茬地,勾起了我的记忆——拾麦子。
拾麦子,是小时候的事。
小时候,国穷,家贫。
集体生产的制度下,粮食是最珍贵的。
印在心里的一句话就是“颗粒归仓”。
可以想象得到,收麦子的时候,大人们要多认真,多仔细。尽管如此,地里还有遗漏的麦子,需要小学生来拾干净。
作为小学生之一的我,十分乐意配合。
拾麦子,经常是这样——
前面是割麦,捆扎麦子和装车的人,后面是拉大耙的人,再后面是我们小学生。
男孩贪玩,不好好拾麦,常挨老师批评。女孩们乖巧听话,心细认真,总比男孩拾的多。
休息的时候,不管男孩女孩都爱听老师讲故事。
在老师讲过的故事中,留给我记忆最深的是《粮食和金子的故事》。
那是民国某年夏天的事。河南开封一带突发大水,人们十分恐慌,纷纷弃家逃命。洪水淹没了村庄,淹没了农田。唯有几棵大树梢头还露在外面,用它坚硬的枝桠支撑着一个穷人和富人。富人爱财,穷人爱粮,各携所爱,灾难中度日。一天,两天,几天过去了,水仍没有退去的迹象,这可急坏了富人。昨天,富人都饿得受不了,如果今天再不进食,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活命,富人不得不放下昔日高贵的架子,对离他很近的穷人说:“伙计,俺几天没吃一点东西了,俺想用金子换馒头,中吗?”穷人不吭声,只是用手摸了摸斜挎在胸前的馍袋子。见状,富人急了:“俺用一根金条换一个馒头,中吗?”,“不中,俺再加!”……任富人如何抬价,穷人总是不开口。后来,富人在临死前才明白,有时候粮食比金子还重要。
富人的悲惨结局,给我敲响了警钟。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定要爱惜粮食。所以,我变了,拾麦子很踏实。每次麦场过称,我跟侄女拾麦的斤数都相差无几。侄女,那可是女孩中的标兵!
后来,有一小伙伴不服我们,连拾带偷,很快被领队的老师发现了,不但受到了严厉批评,还当着大家的面,做了深刻的检讨。这位老师名叫孟吉良,沣惠公社(今兴隆街道办)三埝村人,曾是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为人正直,善良,知识渊博,深受校长和师生们的喜爱。
期间,孟老师还在我家吃过派饭。记得,为做好派饭母亲下了功夫,可结果却让她失望,蒸出的馍全是青蛋,端不上桌面。母亲想变花样,时间己来不及了!咋办?正在母亲为难之际,孟老师来了。当孟老师知道情况后,竟感动地说:“没关系,做啥吃啥。”
一句话,三顿饭,孟老师给我父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来,孟老师被上级调走了,一点消息都没有,以至于父亲在每年夏收中对孟老师都念念不忘。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父母早己离开了人世,可小时候拾麦子的情景在我脑海里依然很清晰,很美好。
今写这些文字,一是怀旧,二是想告诉世人粮食很重要。就拿今年来说吧,疫情蔓延,不少国家怕粮食短缺对外不出口了。这样以来,缺粮的国家即使再有钱,也会再版《粮食和金子的故事》。还好,咱中国抗疫有方,产粮区小麦又获得了大丰收。尽管如此,国家对粮食又开始重视了,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爱粮食就等于爱生命。
愿每一个人都象我们从前拾麦子一样爱粮食。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春上小五台(马新武)
- 下一篇:散文:麦客(马新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