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丝路石泉,“鎏金铜蚕”美丽的故乡(杨广虎)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到了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被誉为“金蚕之乡”——陕南石泉。“鎏金铜蚕”一时成为“陕西网红”。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陕西历史博物馆,要看看这个神奇的宝贝。
在汉代展厅,我见到了这件“神物”——“鎏金铜蚕”,体量不大,惟妙惟肖,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可见。体态呈昂首吐丝状,制作精美,造型逼真。据说,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仅此一件,非常珍贵。“鎏金铜蚕”,丝毫不逊于馆内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主体是一只高大的骆驼,在驼背上团坐着一只乐队,有弹琵琶的,有弹箜篌)、唐兽首玛瑙杯(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这种漏斗式的酒具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是链接古今、启航未来的“文化名片”。更可喜的是,我还购买了它的一些文化衍生物,“让朕知道了”——“鎏金铜蚕”的书签、香插、胸针、徽章、“一带一路”邮票等等,虎符饼干、虎符玉佩长安通等,极具收藏和纪念意义,收割了我的一些银子和点赞。
“东有长安,西有罗马”。现在的西安,即汉唐时期的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张骞出使西域,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历史、文化的交流。大唐东市、西市,繁华空前,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此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与新认识。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目前为止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推测墓主与秦始皇关系密切,填补了秦代高等级墓葬的空白。特别是墓葬中出土的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骆驼。这座金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骆驼。我们可以推测,在汉代以前,中国就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些墓葬出土器物不仅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秦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石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地处秦岭北麓和南坡的“要塞之道”,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四季分明,冬、春季雨量少,气候温和,夏季气温较高,秋季湿润多雨。天赐神地,地富人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合蚕桑生活的气候,使其成为名至实归的“金蚕故乡”。
家在关中西府,从塬上俯视,“汧渭之会”就在眼前,古丝绸之路从门前的凤翔、千阳路过;我小时候,也养过蚕,桑树就种在自留地里,虢镇城还有蚕丝厂,村里有人在那里上班。我之所以写下这段文字,只想说明一点,过去在头脑的印象是,种桑养蚕是江南的独有,看来是错误的观点。秦岭72峪口,石泉,处在新汉王莽时期开辟的子午古道之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古道,也叫“荔枝道”,南起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北至西安市子午镇镇西的子午谷,途径子午关、秦岭梁、月河、池河镇等地,贯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是石泉丝绸运往长安并远销西域的商路命脉,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自古秦岭,交通不便,道路艰险,历史上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我曾从太乙宫经翠华山、耍钱场、秦岭终南山主峰至柞水营盘,穿越过十几次千年秦楚古道,深为南北迥异的自然风景所倾倒,更为开辟这些古道的先行者精神所折服,在这些古道上,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还形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千百年来,让后人不断去探秘。
1984年,石泉县谭家湾村农民,农忙时种植庄稼、栽桑养蚕的谭福全在池河流域河水中淘金时,发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周围伴有五铢钱若干,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
池河,就这“子午古道”上,“鎏金铜蚕”的发现,我觉得至少说明了这个地方在汉代甚至以前种桑养蚕,也说明了在古丝绸之路上,丝绸交易不虚此言。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我们从教科书里认识了这位采桑养蚕的美丽女子,小时候,我养蚕,老实说,没有上过心,作为一种喜欢的“小动物”来养。殊不知,和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样,要做到精致完美,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养蚕是一件繁琐而又费心的事情。如果有兴趣,看看元代养蚕的过程就知道生活的不易,当时总结归纳为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十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指饲叶速度)等条件、“三光”指按蚕的肌色定饲叶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八宜”指蚕的不同生长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温度暖凉、风速大小、饲叶速度等八类条件。“三稀”指下蚁、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广”指对影响蚕生长的声音、气味、光线、颜色及不卫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中国养蚕历史悠久。据说嫘祖是第一个养蚕人,她也是黄帝夫人,被奉为“蚕神”,很多地方建有蚕神庙,香火一直旺盛。所有开拓者,都是值得纪念的。是怎么的机缘,让她发现了桑蚕之间的奥妙,已无可考据。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36苑、12宫、35观。养蚕的茧观。宋代蚕事趋于完善,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对于野生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明末山东柞蚕丝绸已闻名中外,从此由历史上的人工自然采集转人到人工放养收集的生产格局。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蚕是丰盈润物、执着奉献的象征,也是羽化重生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晋代陆翙的《邺中记》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墓中发现“金蚕数十箔”;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也记载吴王阖闾夫人墓中发现“金蚕玉燕千余双”;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
无论哪种说法,史料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什么样子,直到在石泉出土了汉代“鎏金铜蚕”,才算有了实物佐证,足见它的珍贵。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无论是石蚕、玉蚕、陶蚕、金蚕,都是蚕神不同的物化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国人对蚕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安康自古就有“蚕神崇拜”的历史,在汉江支流石泉池河流域出土的“鎏金铜蚕”,“鎏金铜蚕”可谓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鎏金铜蚕”的发现,说明汉代陕南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有学者推测,“鎏金铜蚕”可能是汉代养蚕活动中进行相关仪式时使用的器物,而养蚕仪式的出现说明当时养蚕活动不仅颇具规模,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严格的流程和规制。这件小巧的器物可以说是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历经两千年风雨,仍带给我们关于丝绸之路的种种珍贵历史信息。”鎏金铜蚕”也有可能是祭拜、殉葬,或者珍贵的生活纪念品。
记的,上世纪90年代,我开车从陕南汉中沿着汉江从石泉路过,就被这座水边的充满原乡味道的美丽小城所打动。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出土“鎏金铜蚕”的地方,只是被那里春天油菜花盛开下的风水、安静,美如油画的风景所迷恋。后来路过几次,对石泉有了更多的了解。
因为从事旅游文化工作多年,对“慢生活”——石泉的旅游资源关注较多。石泉旅游资源独特,有“浓缩秦巴精华,天赐十美石泉”之美誉,明清古街古镇、后柳水乡、燕翔洞、中坝峡谷、子午银滩、云雾山等景区驰名中外。我曾经参与过燕翔洞4A创建申请工作,看过一些资料,对此有一定了解,被称为“西北第一洞”,实至名归。洞中有洞,洞上叠洞,洞壁有窟,窟中有景。全长约16公里,系寒武系古生石灰岩溶洞群,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是西北乃至国内保护最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富、体量最大的溶洞群,燕翔洞被誉为。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约有千余米,有八个大厅,洞内钟乳石、石笋千姿百态,形成的如“黄土高原”“春之花”秋之实”“长白雪松”“五彩流瀑”“九寨风情”等独立景点达几十处之多。洞中有水,洞顶倒挂钟乳石,钟乳石千奇百状悬天连地,有石筝、石柱、石钟。洞中有厅有殿,大者可容千人。洞前流水淙淙,山岩绿树葱茏,古木缠藤绕葛,树枝莺鸟号春,田野花草溢彩。燕子洞与长岭大峡谷,苗家古寨、狮子岭、驼峰山、熨斗古镇、灵雀山共同组成一个风光迤逦生态完美方圆20平方公里的自然风景区,改变了游客传统观念上陕西以秦兵马俑、碑林、城墙等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格局。
当然,除了带有江南景色,南北交融的自然特色外,石泉旅游文化资源也不少。
鬼谷岭就是其一。鬼谷岭又名云雾山 ,是由鬼谷岭、龙洞沟景区、大溪沟景区3个景区组成的,这里山势雄奇险峻,主峰被五条苍劲山脉拱托,人们把它比喻称“五龙捧圣”,鬼谷岭山上峰峦叠嶂,谷间碧水幽潭树木,古藤攀缠,神秘莫测。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人。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为纵横家之鼻祖。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虽目前关于鬼谷子的出生地问题在学术上还有一定争论,但在石泉授徒和讲学无可非议。据记载:“鬼谷岭,在云雾山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止,其铁棺尚存。”清康熙和道光年间的《石泉县志》载,“云雾山,邑北,相传鬼谷子隐此……有石涧,供鬼谷子像,或云为游历处。洞不甚高,而深不可测。”鬼谷子,隐居于云雾山,作为口传历史和文字记载,应是可信的。
去石泉,老街一定要去的,特别是夏季的晚上,走在石板青砖小路上,古朴幽静,凉风习习,灯光璀璨,看美景吃美食,还有走在街上五官俊秀,腰细水色的美女,很是惬意。王莽豆豉,石泉五香豆腐干,蒸面,菜豆腐,官田贡米,猫屎瓜,野竹笋,五里稠酒,安康米酒,五香天鹅蛋,蒸碗子等安康石泉县美食任你品尝。“秀挹西江”,石泉居于古道,最早应是一个交通驿站,水旱码头。北上长安、南下金州、西去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诞生繁荣昌盛的一条商贸老街。现在按照明清风格进行了仿古修葺,较好地恢复了当年的建筑风貌,东西城门、禹王宫,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街上还上演县令判案,若是碰到,参与其中,仿佛穿越到了清朝。沉浸于老街,不可自拔。遥想当年“桑柘遍地、丝帛盈市”的汗水流域,应是多么的充满生活气息。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
“鎏金铜蚕”的发现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意义,让石泉人民认识到了作为“金蚕故乡”的自豪和骄傲。“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 “勤养猪,巧养蚕,28天见现钱。”石泉现在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蚕桑民俗,保留着“开蚕门”“祭蚕神”等蚕桑传统文化。在当下“千城一面、万镇一脸”之下,石泉正在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金蚕小镇”。
“金蚕小镇”借助池河镇入选省级重点镇建设机遇,石泉着力打造以“一园一村一街一廊”为主体的池河“金蚕”特色小镇,先后建成了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五爱蚕桑旅游村,同时还在积极规划建设池河蚕桑丝绸文化一条街和蚕桑产业绿色长廊。精心打造的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为主体的“石泉蚕桑文化园”;开展“开蚕门”等文化旅游活动,大力弘扬蚕桑丝绸文化;依托旅游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发展蚕桑产业大户、蚕桑家庭农场、蚕桑园区、蚕家乐为载体,建设生态观光、桑葚采摘、养蚕体验和蚕桑美食等休闲体验旅游基地。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能让人亲身体验到“蚕文化”中去,慢慢感受。
“丝路之源·十美石泉”。石泉还为“金蚕小镇”打造了题材各异、风格多样,分别为《鎏金铜蚕》《蚕织天下》《金蚕缘》《金蚕之恋》《金蚕故乡》《世纪金蚕丝路梦》,均是围绕鎏金铜蚕文化为金蚕小镇打造的音乐名片。原创歌曲《巴山酒歌》《汉江船夫曲》《庖汤盛宴庆丰年》组成“丝路之源十美石泉”主题歌曲专辑,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石泉“主题曲”。
“因为一首歌,爱上石泉城”。
“三月三呐,上茶山哟依儿哟,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呐哟依哟。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左采一把翡翠绿,右采一把细毛尖。快快的采呀,快快的采呀,采呀快快的采呀嘿,采满了小茶篮。……”石泉还生产好茶,吸汉水之精华、融云雾之灵气,“生态、富硒、绿色、天然、有机、醇香”等独特品质不由得让人点赞。临水而歌,喝口香茶,宛若仙人,好不逍遥!
过年了,在石泉,还可以体验一下“汉水·庖汤会”。“庖”古汉语是指厨师,庖汤、即厨师调制的菜肴。在石泉,很多地方有杀年猪、喊着亲朋好友吃庖汤的习俗,这项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俗,在石泉得以留存。自2012年以来,石泉县将作为品牌活动来抓,挖掘石泉年俗,推广汉水文化,发展石泉旅游,2018年5月石泉庖汤会正式获批为省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泉庖汤宴小镇的长街上开席,十分震撼。8人一桌,包括8个凉菜、6个炒菜、6个大碗蒸菜、6个小碗蒸菜、1个咸汤和1个甜汤。每一道菜都是经过精心商讨后确定,菜品从食材、烹饪、搭配到取名都有新意和心意。除了品尝庖汤,席间颇有仪式的说酒礼、说菜、上菜、花拳表演、拳王争霸赛等精彩项目,让整个庖汤宴更具看点和民俗风情。
沧海桑田,金鼠送福。“鎏金铜蚕”,是石泉的一张名片,现在还有面塑等等,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小城的历史;绿色、清新、生态——石泉,让我在西安,这座三千年历史的古都,回想起丝路的繁华和文明,还有“金蚕”的梦想。
2019年12月30日匆于长安
作者杨广虎,男,74年生于陈仓,89年公开发表小说和诗歌。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中短篇小说集《天子坡》、《南山·风景》,诗歌集《天籁南山》等。获得西安文学奖、首届中国校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首届陕西报告文学奖、全国徐霞客游记散文大赛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1996年—2016年在秦岭终南山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
现为某上市公司高管。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