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再读《白鹿原》(王小侠)
再读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比以前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这部书的时间跨度大,《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浑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仿佛将人们穿越到那个时代,特别是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一身正气,用中国传统的说法:“仁义礼智信”里,完全可以用待人做事“仁义”来概括,他以整个白鹿村的利益为重,从来都不自私自利,为了族人可以牺牲自己,而且作为一个地主,对待长工鹿三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和知己朋友一样,他说:“就是遭年瑾,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的,我吃稀的你吃稀的,就是要饭咱俩搭伴儿”,要求儿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长工鹿三,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和传统的文学作品里地主不是恶霸就是道貌岸然和老奸巨猾大相径庭,这就是人性的光芒。他管理他的族人就如同现在我们的企业在管理一个团队,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威望,这个威望树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自己必须是钢板硬正的,比如他的儿子白孝文因为和田小娥通奸犯了族规,他绝对不营私舞弊,而是更加严厉的处罚,而《乡约》就如同现在的法律、法规,甚至在某些方面的威慑力还要大,《乡约》中对耍钱、伤风败俗的处罚尤其重。因为陈老师的一部《白鹿原》使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人重新认识了《乡约》,并且将《乡约》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我想这也是陈老师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和巨大贡献,至于因为这部书而带动一方经济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另外白嘉轩还深受作品中关中大儒姐夫朱先生的影响,修建学堂,将“学而优则仕”和“耕读传家”作为立身教子的根本。
《白鹿原》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有一个人物就是田小娥了,她是一个敢于抗争和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蔑视传统的羁绊充满了生命力的人。陈老师当年写这部书查阅《滋水县志》的时候深有感触,因为过去男尊女卑大多数女人连名字都没有,嫁给谁就成了莫某氏,突然查到一个某某氏是因为男女关系被处死,县志上只有寥寥几个字,这样就触动了陈老师的灵感成功的塑造了田小娥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她是一个敢于向命运抗争而试图改变命运的人,蔑视传统的羁绊充满了生命力的人,她出生于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她的父亲由于爱钱将她许配给郭举人做小妾,其实就是郭举人的玩物,每天还要给郭举人一家老小和长工们做饭,完全没有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自由,当身材结实又有血性的黑娃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就疯狂的爱上了他并且展开了大胆的追求,根本不管他的长工身份,也许是她当时作为地主的小妾吃穿无忧,根本理解不了生存是离不开柴米油盐的,这就好比鲁迅的《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当浪漫的爱情遇到生活的琐屑一定会成为一地鸡毛。她爱黑娃,希望黑娃带她走,她希望从此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得到人应该有的尊严,她不怕受苦,不怕贫穷,是一个完全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女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虽然有想法,具有反叛精神,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小脚女人连提出离婚的权利都没有,再别说出门找工作了,她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了黑娃这个她认为的英雄身上。然而等她真的义无反顾地跟了黑娃以后,饱受了族人的歧视和排斥,但是她相信黑娃,依然坚定地跟着黑娃,黑娃代表着她全部的生活意义,她觉得她很幸福,她有男人有家了,尽管没有名分,连祠堂都进不了,但是她认为只要黑娃爱她,她爱黑娃,她就是最幸福的,她自认为得到了一个传统女人得不到的东西,当黑娃跟着鹿兆鹏闹农协的时候是她最风光的时候,可是不幸的事是这场“风搅雪”最后却失败了,黑娃被迫逃走了而一去不复返,在短暂的幸福过后她又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为了救黑娃她勇敢的去找鹿子霖了,可是涉世未深的小娥哪里知道她找的是一个阴险狡诈好色的势利小人,当鹿子霖黑夜闯进她的破窑洞的时候,她惊慌了,试想一个外乡的年轻女人住在村外的破窑洞里无衣无食,还有狼犬,甚至连傻瓜都对她有一种原始的性冲动,难道她不害怕吗?在鹿子霖的引诱下她还是顺从了,她不想出卖自己的身体,可是她为了生存为了活着只能这样,最后鹿子霖唆使她去勾引白孝文,陷害白孝文其实是为了打白嘉轩的脸,田小娥在听从了鹿子霖的挑唆后,我想她是非常悔恨的,作品中也描述了作为她自己能采用的报复办法,我想这时候两个不被世人容纳的年轻人他们应该也是彼此喜欢的,或者说抱团取暖更合适,电视剧中,出现了白孝文的母亲在遭年瑾的时候给白孝文送的面粉不让给田小娥吃,白孝文说:“那你拿回去吧,不给小娥吃,我做不到!”
试想如果田小娥没有做郭举人的小妾,如果黑娃没有离开她,鹿子霖没有去招惹威胁她,孝文没有就范,小娥会是这样一个没有自尊,到处留情出卖肉体的下贱女人吗?可是她为什么能生活得那样无惧无畏,坦然自得呢?为什么她能在众人的鄙视和谩骂中还津津有味地生活着呢?当孝文真的对她好的时候,她表现的却是妻子般的温柔和体贴,这是她又一次重新开始人生的希望。可是孝文还是离开了。看到孝文落魄的样子,鹿三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了小娥的身上,在一个晚上竟然把小娥杀死了。小娥死后散发的恶臭,引起的瘟疫,鬼混附体难道不是在告诉人们小娥的死是冤枉的吗?小娥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不屈服,都在反抗着,争取着属于自己的尊严,但是最终还是被控制住了,也许在陈老师的心里在歌颂田小娥的反抗精神的同时也认为不管怎么说偷情还是不能被人接受的,偷情的下场依然是万劫不复的,所以安排了代表着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白嘉轩用塔镇压住了,坟上却飞出了漂亮的蛾子,表现了小娥的反抗和对自己命运不屈服的悲壮,这也是辩证的统一。
同时,在小娥和白嘉轩两个人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历史中男女命运的巨大不同甚至是对立。白嘉轩娶了七了老婆,但是最后按照惯例当上了族长;小饿改嫁了几次成了人们眼中的荡妇和下贱的女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和侮辱,人们谈论她都不叫名字,只说:“窑里那祸害”。鹿子霖玩女人,大家反而充耳不闻,当作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发生。白嘉轩可以原谅黑娃,原谅孝文,原谅鹿子霖,但是就是对小娥却那样无情,这难道能说男女是绝对平等的吗?
还有作品中的黑娃,他虽然念书不行,但是却是智商和情商非常高的人非常有血性的人,令人奇怪的是他却打坏了白嘉轩的腰杆子,难道只是因为他的腰太直了,这里有他对白嘉轩不让他和小娥进祠堂的怨恨,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和他父亲鹿三的角色,他们是白嘉轩家的长工,说不好听点就是家奴,但是白嘉轩却对他们出奇的好,正是因为太好,他才更受不了,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又非常自负的人,他认为白嘉轩在施舍他们父子,同情他们,他最忍受不了的就是父亲鹿三的奴颜婢膝,所以他要反抗,要出人头地,按理说他应该感恩戴德,他却恩将仇报,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可以肯定的说白嘉轩是真心对待他们父子,但是黑娃认为是可怜同情和施舍,正是这种几乎病态的心理才使得他做出了有悖常理的事情,可是最后当白孝文陷害黑娃的时候,白嘉轩毅然让小儿子白孝武去找鹿兆鹏,最后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断头台,更体现了白嘉轩的大公无私和把黑娃当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当然我认为也有太过拔高之嫌。
以上是我再读《白鹿原》后一点个人粗浅的理解,当然就像读莎翁的名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敢让各位读者苟同,欢迎大家拍砖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过了腊八就是年(王小侠)
- 下一篇:散文:烟火(王小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