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何养荣>>正文内容

    散文:韦兆九道坡(十里荷香)

    作者:十里荷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8日 点击数:

    韦兆地界,大部分人居住在樊川道里,懒以生存的土地大部分却是位于少陵塬上的梯田。塬上有许多天然的沟沟坎坎,通向土塬底部的村庄和川道相接。行程稍长断面稍宽便于行人走车的沟道,久而久之,便演化成现在当地耳熟能详的那些“坡”,成为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交通大动脉。

    大约十里长的塬畔,由西向东依次有石头坡、张坡、十字坡、菴沟、长沟坡、小沟坡、后沟、三角坡等九道大坡。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小坡坡。有一些地方分明叫做南坡、东坡、西坡、黄土坡,其实并不是坡,而是村庄的名称。正是这些坡道将樊川与少陵塬,村庄与村庄连接相通。

    菴沟,象两个串联的大S,坡底在李弯子与杨弯子之间,坡顶出口接入小沟坡通引镇。黄土路面,坡稍缓,路程短,曾是韦兆中西部村落,王莽、韦村的老百姓经韦兆步行前往引镇赶集的首选,逢农历三六九日,四邻八乡的乡亲们从沟道里走来,一路欢声笑语,还有那一串串清脆的牛铃声此起彼伏。

    夏收季节,从早到晚,村民骡马架子车络绎不绝,没几天,坡道表面就被踩踏成面粉状的黄土面,脚丫子踩在土窝里扑嗒扑嗒,一阵大风从坡上走过,顿时漫天尘土似云象雾。飞扬的尘土里洒下了乡亲们多少艰辛、苦涩的汗水,也留下了乡亲们丰收的喜悦!随着雨季来临,走的人少了,坡道上,沟两边野草、野枣树趁机疯狂的生长,蔓延,只留下两道弯弯曲曲的车辙蜿蜒而上。到了秋季,满坡或红或绿的酸枣散发着玛瑙翡翠般的诱惑,吸引着孩子们,也成了许多出门在外离乡人的家乡味道。坡西侧入口处黄土崖上有古柏数株,郁郁葱葱,历经风雨,迎送着一代又一代行人来来往往。童年的时候,受《奇袭》等战争片影响,小朋友经常拿着自制的木头枪、火柴链子枪把这里当做战场模仿电影片段玩耍。坡口的东侧高处同样有古柏一行,四季常青,看大小应该同西侧是同龄树,很有些年头了。第二层是个土平台,三四亩地大小,从前土台上有一座道观,依塬而建,名曰“双霞观”,当地人习惯称作“菴”或“东菴”,远近闻名。建筑物却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浪潮中被彻底毁坏,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口水井和后院的两孔窑洞。据说曾经有来自八仙庵的道士在此闭关修行。

    那场浩劫彻底过去后,淳朴的村民们行动起来,请来工匠塑造神像。长安地区百姓供奉的神灵大多是菩萨,而韦兆人民心中的精神领袖是白马旋风(白爷)。白爷有他的转世角令传承衣钵。白爷的金身塑像供奉在窑洞里,高高在上,慈眉善目,充满智慧。神像两侧悬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条幅。村里热心虔诚的父辈们、叔婶们轮班值守,日夜香火不断。有方圆几十里外的人来庙里烧香许愿,还愿时鞭炮齐鸣,磕头上香,在神像后方的大墙上毕恭毕敬的挂上红底金边的锦旗,上书“有求必应”“妙手回春”等,有的干脆扯块大红布料,加在白爷肩上,表达他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当地民俗,每年有两个重要的日子,大年初一和农历七月十三日过会时,村民们自发组织,敲锣打鼓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去庙里上香,祈福消灾。遇到光景不好的年份或着有旱情,村里的老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赶紧去东菴,告诉白爷,忙闲不论,风雪无阻!请求白爷保佑一方子民平平安安!

    由于雨水冲刷,窑洞出现漏水塌方的危险。199?年前后,父亲那一代老人们积极张罗,全村人民自发筹款筹料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爷庙。在庵沟入口右侧,沿着一条石头铺的小道缓缓而上,郁郁葱葱绿色环抱中,隐约可见一座山门。门头上篆书“双霞观”,两侧有一对楹联,上联是“静心常悟前世因”,下联为“立世重塑来生果”,横批“自问良心”。院子不大,只有大殿三间,背靠少陵塬面向终南山,西侧坐西向东建有偏房两间,为生活所在。大殿中间供奉着白爷,乡亲们一如既往延续着东菴庙里的香火和白爷的传说。

    村里的长辈讲,东菴有一对雌雄七星宝剑来历不凡。

    菴里请来有名的工匠铸造雌雄七星剑。下料时长短一致,成型后发现总是一长一短,反复锻造多次都是如此,工匠一愁莫展。关键时刻,白爷出马,念念有词,赤手空拳,双手抻住剑身发功。结果铸造的宝剑果真一模一样,世人啧啧称奇!文革动乱中,神剑失落民间。

    当地风俗,腊月二十九,要把祖先迎接回家。家里的香案上摆上神轴,像片以及水果、点心等各种供品,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正月初四下午送神。送神送到庵沟口或稍远一些,再叮嘱先人们天黑前回到他们塬上的极乐世界,来年春节或过会时再请先人们回来相聚。菴沟正是先民们走出来的一条路。

    张(梁)坡呈“Y”形,左边可到达胡家寨村,右边可到达南北留村,曾是这些塬上村庄去县城韦曲和省城西安的最便捷的选择,尤其是现在,旧貌换新颜,黄土坡道建成了水泥路面。由于坡道的二梁上,坡东西两侧主要居住着张姓梁姓大户家族而得名,其实这里还居住着黄姓,白姓人家,虽然其居住地继续细分称作黄砭,人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大致说成张(梁)坡来确定自家出处和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坡口那一株记忆中的大槐树。

    老槐树下是张坡人世世代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所在。这里背靠少陵塬,面对终南山,是块风水宝地!开饭的时候,张坡的男女老少们喜欢端着碗,聚集在老槐树下圪蹴着,一边吃饭一边说笑,号称“老碗会”;闲暇时,老爷子们端着小凳子坐在树荫里,沏一壶茶,抽一袋旱烟,手摇小竹扇闭目养神;婆婆奶奶媳妇们做些缝缝补补纳鞋底之类的针线活;男人们围在旁边蹲着站着谝闲传,拉家常,讲故事。口才好肚子里有料的街坊们偶尔来一段子,逗得老少爷们嘎嘎大笑,笑声此起彼伏飘荡在槐树下;小孩子们钻树洞、做迷藏、滚铁环、拍洋片、拍面包、赢三角、翻交交、跳皮筋、跳方块、摔泥巴,打闹玩耍,轻松快乐。尤其到了三伏天,天气炎热,张坡的地势高,风大凉爽,是个纳凉的好去处!

    路况最好的要数小沟坡。小沟坡实际是西汤公路(S108)其中的一小段,大约两公里多一点。连接着韦兆和引镇,曾是韦兆地区的最高等级道路——沥青公路。去引镇赶集的人一部分喜欢徒走这条路,尤其是阴雨天,没有泥泞。东来西往的公交车、大货车、小汽车、摩托车、蹦蹦车、人力架子车常年穿梭,运送物资和旅客。年轻体壮的年轻人喜欢在这里跟自己较劲,卯足吃奶的劲,走着S形线路,瞪着自行车艰难地爬坡;胆大的更喜欢爬到坡顶后,再来个大撒把冲下坡玩刺激,自娱自乐。由于弯道急转,民房遮挡视线不佳,驾驶不慎的公交车发生过好几起翻车事故。为了您和村民的幸福,请君注意安全驾驶,低速通过!

    有诗曰“隋相唐相三像寺,朝霞晚霞双霞观”。隋唐时期,大兴佛教。少陵塬南坡上兴建了诸多寺庙,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已经说不清准确名称,老百姓习惯笼统地叫做“庙”或“爷庙”,附上所在位置加以区别。十字坡东侧的观音寺(当地称关老寺)遗迹尚存。村子西头是西砖坡,坡底的“大sa庙”刚刚修葺一新,香火依旧。石头坡附近曾有座寺院称三像寺,长安志中记载为唐开元中期建造。北宋时期,驴友张礼曾到过三像寺,并记载于《游城南记》中,“北依南塬,高数百尺”,如今已经难觅踪迹。

     建筑可以坍塌毁灭,文化却可以继承发扬而生命长存。“鞭牛三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隋朝时,牛弘回韦兆家中读书,妻子跑来说“弟弟正在鞭打牛”,牛弘答“就来”便继续读书。过一会妻子又跑来说“弟弟快要将牛打死”,牛弘回答“知道了”。最后妻子哭诉“牛已被打死”,牛弘道“牛已打死,我去无用”仍专心读圣贤书。后官拜隋奇章公,藏书千卷,荫及子孙,其后代牛僧孺官拜大唐宰相。如今,虽已历经千年,这个故事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满满的正能量,成为教育孩子们专心读书的典范!

    ……

    韦兆坡道多,大小几十个。

    当春满坡绿,逢秋结硕果。

    走过N代人,勤劳又执着。

    上坡多辛苦,汗水滴成河。

    小坡有故事,大坡留传说。

    数风流人物,今朝谱新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G20杭州峰会观感(十里荷香)
    • 下一篇:散文:兴教寺写意(十里荷香何养荣)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