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少陵埙舍(南剑虹)
少陵原是西安城南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黄土台塬。它西起杜城,东到引镇,绵延三十余里。少陵原地势高亢,林木茂盛,沃野平畴,物产丰富。南望秦岭巍巍,高耸入云;北望长安古城,龙盘虎踞。浐,潏二水蜿蜒而过,山光水色,风景旖旎,为少陵原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自古以来,先民们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你看那半坡出土的陶盆,是他们生产生活的见证;而那几个孔的骨笛陶埙,则是他们驱赶野兽,相互联络和艺术活动的明证。
埙,五行属土,土在五音属宫。它音色温厚庄重,古朴典雅。由于古人重土尚黑,所以埙一直是夏,商,周,乃至秦,汉宫廷宴乐中一种重要乐器。
然而后世,作为一种乐器,埙却失传了……
几千年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一大批音乐前辈的发掘、研究、整理、研制下,埙奇迹般地复活了。它迅速走入民间,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华丽转身,成为老少咸宜,大家喜欢的民族乐器。
西安是埙的发源地,也是传播的重镇!
在全国,埙有好些品牌,其中西安冯氏埙是其中的佼佼者。若问埙由谁来做?少陵原下田懿是其中之一。
田懿,本是少陵原下杜曲街道东江坡村一位朴实厚道的农民。从学校毕业后,年纪轻轻的他也和同乡人一样,走上了艰难的打工路。几年的打拼,几年的磨炼,几年的辛苦,几年的煎熬,虽然让他更加成熟、坚强,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贫穷”这一残酷的现实!
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看着朝夕为伴的妻子,看着自己家又低又矮的房子,田懿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黯然伤神……
埙界高手、救星王胜祥老师来了,他老人家对田懿说“你做埙吧!”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选用少陵原上一种坚硬、颗粒性强的红土,经过粉碎、过滤、堆放、拉坯,晾晒、调音、烧制等多道工序,终于做成了造型优美、音色醇厚的埙。
这些工序里,拉坯是一件很难掌握技艺。在拉坯机上,田懿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反复琢磨,不知费了多长时间,不知下了多少工夫,他终于掌握了拉坯这一技巧。原来,只要把和好的泥放在拉坯机中间,拇指轻轻向下压,然后用手掌轻轻地托起来……一个坯子就这样做成了。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要把它做得完美无瑕,没有几年的功夫,没有一点儿巧劲儿,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最难掌握的其实还不是拉坯,而是烧制的火候。等到温度达到大约六百多摄氏度时,他守在火炉边,一边搭炭,眼睛死死地盯着炉子,一边感受炉膛内埙坯的变化。他知道:埙坯正由普通的泥土浴火重生,变成声震千古的陶埙!器形的拙劣,音色、音质的好坏,全在对温度的控制。而这,全凭他多年烧制陶埙的经验!
现在田懿负责拉坯,他的媳妇儿调音(王胜祥老师亲临指导),老父亲打下手。他的埙已经有了很多品种,如梨形、笔筒、牛头;有六孔、八孔、十孔等不同的形制。更重要的是,他做的埙,造型优美,音质、音色极佳,操控性、适应性很好。他的埙,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专供西安冯氏,并且慢慢漂洋过海,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现在田懿一家五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其乐融融。不羡慕别人家的豪车大宅,不羡慕别人家的万贯家产,他只是默默地做着他的埙。不停地研究,不停地探索,以传承发扬古埙为己任,和终南埙社的朋友打成一片,无怨无悔地做着他们的坚强后盾……
现在田懿不但做埙,而且也做茶海。到他这儿来,不但可以聊天、吹埙,还可以射箭、品茶……高谈阔论,广交朋友!
田懿的作坊面对终南山,背倚少陵原,想讨个吉祥的名字。他托终南埙社社长左明心先生,请长安著名书法家王江老师为工作室题名。王江老师欣然命笔,题名曰:
“少陵埙舍”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南剑虹的多面人生
- 下一篇:诗歌:仙源铭(南剑虹)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