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观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之我见(张继潭)
记得在一次电视秦腔大赛的电视屏幕前,看到冀福记借一名选手唱完《庚娘杀仇》选段后,激情四溢的有感而发:只有民国举人、晚清才子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意、内涵丰富、细腻有加的戏词来!当时我被他感染,因深有同感也激动起来。是啊,本人爱上秦腔,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戏的戏文很考究,文学色彩很鲜明,尤其是那些带一点文言文痕迹的戏词,我简直爱不释手。易俗社的关注热情的升温,当属百年社庆时的系列纪念活动,我也参与其中,被百年剧社的历史辉煌所震撼,更对一个剧社能对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重大事件的有意或无意的做出贡献深感惊异!易俗社在我心中简直成了一个百年传奇!
2016年4月9日晚7时45分我有幸观看了在西安广电大剧院演出的秦腔现代戏《易俗社》的首映,把我对易俗社的崇拜之心又加深了几许,高兴之余,也感觉到这个戏来的还是迟了,若果在2012年易俗社百年华诞推出,不是更好吗!尽管姗姗来迟,但好的作品往往是懂得穿越的。
这个好作品的“好”字是总体的大感觉,当然有几多美中不足。要我评价,这个作品好的方面就是:大气磅礴,展现了易俗人的家国情怀,富有历史的参与感和纵深感,全景式和历史的厚重感都照顾到了。巧用戏中戏的形式丰富了现代戏在服装造型上的单调,调动灯光投影和电影海报等易俗社历史演出画面片段来渲染每场戏的气氛,颇能抓住观者的心;京剧调式的穿插运用使移植剧目“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武戏更富激情。但故事情节的主线较为单调,一个百号人的大戏在女角色只有三位的阵容中,主角却是一名在剧社章程里没有资格当演员的女角色林孟芸贯穿始终。而且这个人物唱段多、出场多、戏份重,有故意为这位角色凑戏之嫌。本来作品是想在一个故事情节里表现易俗社自1912年8月13日成立到祖国解放直至抗美援朝期间为历史做出的贡献,但把这个主题牵强到一个一出场就通过本社演员即自己的哥哥关震易(林梦芸奶妈的儿子,不是亲哥)的面情,来进入剧社后台和自己崇拜的偶像及心中的恋人刘天俗接触,来引发自己和父亲林四爷斗,阻止父亲嫌剧社剧目所倡导的“辅助教育,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宗旨妨碍了自己经营鸦片生意。当林梦芸的父亲带人来砸剧社时,自己尽管以跳楼抗议,但最终平息事件冲突的还是凭着关震易的一条腿残废为代价。当然哥哥的残腿保剧社他自己认为是值得的,剧社社员也是非常感激和痛心的,关震易感觉到的值得还有两方面的复杂情感混入其中:一是保护了自己的挚友刘天俗(名旦),二是保留了自己暗恋其妹林梦芸有可能成正果的希望。
关震易,是一个在剧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尽管腿残只能在剧社打杂和拉幕,但每场戏的开头都是以他作为百年剧社历史的见证人身份讲述开场白的。这个构思颇为高明!我想多说说关震易这个人,他是一个矛盾的载体,一个讲义气的好人,一个竞争不过自己情敌(哥们刘天俗)的好人,与其说自己以残腿的义举延长了剧社名旦刘天俗的戏龄,倒不如说同时自己给自己也挖了个不大不小的坑来的实在。因为,保住了刘天俗不受伤害,也就等于降低了和自己妹妹林梦芸成眷属的筹码。所以说他是一个以剧社为天、以哥们义气为地、以个人幸福为其次的好人。他残废后唤醒了由于刘天俗英年早逝后精神恍惚的林梦芸的重新苏醒和振奋,用的方法竟然是叫自己的母亲(易俗社名角的家属)给妹妹唱戏才做到的,可见戏曲对痴情爱戏之人的魔力有多大!
可以说,整台戏最出彩的当属第一场的“林四爷砸戏打天俗,关震易断腿保易俗”和倒数第二场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林梦芸救场显威名,京腔京韵入秦戏,武戏功夫震天威”了,剧情的圆满结局是用事实修改了遗俗社固有多年的章程“不准女子入剧社”的规矩,把爱戏入迷的林梦芸这个女性演员的代表招进了剧社,从此易俗社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女旦角。这个林梦芸或许就是观众猜测的一代名旦孟遏云吧!其艺术形象身上有着诸如肖若兰、全巧民、张咏华等一代名媛的为艺术执着为秦腔献身的影子。
这个戏,可能是害怕在作品的创作上受限制,没有直接用到为易俗社做出突出贡献的真人名姓,只是半明半暗的在人物的塑造上只带起真人姓名的一个字,就连剧社的发起人:李同轩和孙仁玉都没敢用其真名,只是设置了一个剧社领导社监——高玉轩的角色,代表了这两个剧社发起人的形象。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创作需要嘛,只是以融合虚构的手法来塑造有真人原型的剧中人,可能是编剧者害怕观众看戏时对号入座,容易冲淡看戏的感觉而为之。但还有一个美中不足之处,我觉得不能回避,就是少了这些剧社创史人或者说发起人(据说有60余位)在创作优秀剧本时的坎坷经历,其中好多人是身怀编剧和演出于一身的奇才,最好能把他们在编剧的前前后后的心路历程,时代背景,以小见大,以家映国,家国情怀以及个人酸甜苦辣的戏剧人生等展示在《易俗社》这个大剧里就会更好,故事将会更加丰满。可惜这部号称大巨制大手笔的作品气势有余内涵不足,略显单薄了一些,也就是说,真正催人泪下的情节不多,或有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升华,实属遗憾。
至于传统秦腔老腔老调的运用,本人认为用对了。因为只有原始的有底蕴沉淀下来的旋律才是正宗的秦腔,才能使人观后沉入历史的长河里陶醉其中,才能使百年剧社路子不偏。在50多人的乐池阵容中,像一个大的交响乐队一样的伴奏队伍,或弹或拉或敲或吹配合出来的跌宕起伏摄人心魄的大秦之腔确实一饱观众的耳福,令人佩服和震撼。除了唱腔设计上以老秦腔元素为基调外,作曲者在渲染剧情烘托场面上,运用了众多的有秦人地域味道的音乐元素创作的旋律,使人耳目一新,不知不觉让人陶醉其中,煞是过瘾!《易俗社》在重大革命历史时期的启智民心高台教化上显然是做出了贡献。譬如:在民国初演出的《新女性顶嘴》就很有魄力,在反封建解放妇女上有突出贡献,直接激怒了林四爷来砸后台戏场即可明证;在“八月围城二虎闹长安”事件中的作用就显得勉强;在抗战爆发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时期剧社的艰难岁月,陈甘亭教练为排戏鞠躬尽瘁,高玉轩变卖祖宅为剧社发工资实属感人;在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秘密发起的“双十二事变”中,剧社社员倾尽全力连轴转唱戏的举动,可能是无意识的帮了张杨二位将军稳住了局势,为临潼骊山兵谏成功,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做出了突出贡献。当然,一个剧社通过演戏为革命做贡献,若果浓墨重彩的渲染放大其剧社的作用,也有些牵强附会之嫌。只要是客观的反映了历史,就会说服人的。至于在抗美援朝时剧社上前线为英雄将士演出600余场次,那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怎么说也是冒着枪林弹雨在为前线将士演出啊!
其实,一个生命力长久的好戏剧,需要大部头巨制,但也不能过分依靠大部头巨制的思路来完成。你如果受这个思路所限制了,那往往得不偿失。岂不知打动人内心敏感神经的好作品,往往是符合人性的故事细节所为。譬如,解放前学戏的都是些穷人家孩子,为吃一口饱饭才进剧社,他们的敬业感恩和家庭责任心稳定了多少作为国家细胞的家庭的和谐安稳,进而间接和客观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样的贡献是通过观众的现场感悟品味、咀嚼余味而强化在脑海的,而不是用较为牵强的单纯靠烘托场面而花在硬件上大手笔的人民币吸引观众。靠感官刺激来获得好评的戏,其影响力往往是昙花一现,一散场就像烟花一样随即消失殆尽。那些常演不衰的戏之所以常演常新,是因为剧情符合人之常情,符合人性骨子里的感情需要,看后容易引起戏迷的感情共鸣和互动,不由人想自觉不自觉地结合个人经历思悟人生,审视生活,端正行为,步入正能量的人生轨道。至于鲁迅先生在1924年给易俗社赠的一块题匾“古调独弹”,只是一块鼓励剧社的应景之作,提说一下,不做大师渲染也好。终究百年剧社的好坏褒贬是通过广大戏迷心中的那块匾来烘托的,观众认可的戏作,才是好戏作,剧社真正在乎的应该是那撒入历史长河中,那熠熠生辉的1000多册戏本的高台教化效应,和其中500多台自编自导自演优秀剧目的戏迷交口称赞的口碑上。这样的戏剧作品才支撑起了世界第三大剧社——易俗社的大厦永远不倒,屹立在西安这块有13朝王朝底蕴的圣土上。
不说了,以上这些粗略的戏评语只不过是一家之言,至于准与不准,恰当不恰当,我权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广袤深邃的秦腔舞台百花园里,再多一些绚丽夺目的优秀剧目以飨戏迷。总体说来,大剧就是大剧,鸿篇就是鸿篇,抛开内涵的是否丰富,剧情的是否合理,重点是否有失偏颇,但带给观众的那种视觉听觉感觉刺激是值得称赞的。也难为了编剧和导演了,几十年的剧社兴衰史要想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也的确实属不易。据说,三年前当易俗社计划要完成这部反映遗俗社百年风雨,沧桑巨变,历史功绩,易俗社演易俗社,易俗人演易俗魂的大部头剧目时,邀请了一个名编剧来采风考察酝酿构思,结果因题材太大,无处下手而知难而退了。后来才由著名编剧刘桂成迎难而上而成。说来也怪,在彩排首演的当天国家一级作曲姜云芳老师因病于2016年4月10日凌晨5时10分与世长辞,唉!惋惜之至!遗憾至极!我想说:姜老师,一路走好!你太累了,或许是完成了《易俗社》的鸿篇巨制累倒你了,安息吧,姜老师!这个最后的绝笔作品《易俗社》将永远记住你的名字,易俗人和易俗迷将永远怀念你易俗社第三代名作曲代表之一的姜云芳的名字。
是啊,戏迷一边观秦腔《易俗社》,一边痛悼姜云芳,多出了几许悲壮和豪迈!在此,我要为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以及西安秦腔剧院的易俗社点赞!道声:你们辛苦了,这盘精神大餐很好吃!为此,我满怀信心的希望这部《易俗社》大戏能在今年10月15日~10月30日在陕西省召开的中国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只有自己淘汰自己(张继潭)
- 下一篇:散文:拜师之道之我见(张继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