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份值得珍藏的“大礼”--读《华夏墨宝•安子评书画》有感
一份值得珍藏的“大礼”
——读《华夏墨宝·安子评书画》有感
文 王万明
初秋的西安,艳阳高照,丹桂飘香。
2015年9月的一天,我因陪亲人在陕西中医医院治病,偶尔结识了同一病房的安子(以下称老师)。也许是同行,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与他人相比,老师对我更加亲近。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眉清目秀,温文稳重,富态雍容,态度谦逊,生活俭朴,说话也有板有眼,有棱有角,俨然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知识渊博的学者。
行亲人更亲,有缘来相会。就这样,我和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熟悉起来。无论是茶余饭后,白昼夜晚,我们无话不说,无言不谈。老师详细的问这问那,说东道西,从家庭情况到工作生活,从医保缴纳到基层事务,从民风民俗到地域地貌……我一一作答,他时而点头,时而插话,其乐融融,一派祥和。
文如其人。如果说一面之交让我们相互之间有了初步认识,那么自打看了《华夏墨宝·安子评书画》一书(注:老师让阿姨探望时特意赠予我),则让我对老师从表到里、从感性到理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重、爱慕和了解。手捧着这本凝聚着老师智慧与心血的厚重大作,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利用国庆假期静下心来,从头到尾,圈圈点点,细细品味,逐一研读。从中受益匪浅,赞不绝口。不由惊呼,好一本难得的精品力作!掩卷沉思之余,情不自禁地想写些什么。又诚惶诚恐,深感汗颜,生怕自己学识浅薄,让老师见笑。但无论如何,“丑媳妇总要见婆婆”。罢,笑就笑吧,好歹算我的一片心意,望老师雅正。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淡泊名利,做人低调。老师曾官居要职,博才多识,在病房交谈时也无从提及。只是读了《文痴安子》、《胸有高山人自巍》之后,才略知一二。不仅如此,就连他在本书中所作的《安子自述》,也是娓娓道来,别具一格,合乎情理。看后格外亲切,令人肃然起敬,一片爱古城、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至于一般人眼里司空见惯看重的什么简历、头衔、荣誉一字不提。纵观本书,除必要的个人作品如《当选黄楼书画会会长之致辞》外,大部分是对书画者的点评。即便是《西部书画名家精品集序言》、《广州大中国画院书画展前言》、《华夏墨宝高陵专集主编心语》等也无一署名,从其文风便可知是老师之作。在物欲横流、人心难测的当下实属不易。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称老师的作品“篇篇珠玑,语言简洁,堪称规范”,说退休后的老师“自立西安,平和天然而自乐也”,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陕西日报》社长兼总编尹维祖言“安子书卷气自华”。就连陕西省原省长侯宗宾也赞扬他:“为人正派,处事谨慎,工作踏实,勤奋努力……”这些都恰如其分,一语中的。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乍一看,整书通篇似在评书论画,实则议人、说人、写人。人乃万物之主,天地之灵。老师深谙此理,牵住了根,抓住了基。在他的作品里,到处充满传递了仁、义、诚、德、志、韵、骨、力、智、魂、美等这些正能量。同时也对扭捏、做作、漂浮、丑怪、低俗之类的负面东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评。读来既提振精神,鼓舞士气,又震耳发馈,催人反思。在循循善诱中让人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明白了什么是艺术工作者的底线,哪些是值得颂扬的、排斥的。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文风朴实,力透纸背。老师长期在政府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注:退休后从零开始,重拾诗书)。按理说,已形成格式化、程序化的公文写作模式,但凡看过《华夏墨宝·安子评书画》一书的人,无不被他那敏捷的思维、犀利的笔锋所陶醉、所感染。所写评论,有情有理,情理交融,入木三分。没有一丝半点的官气、俗气、霸气,在娓娓道来中使读者明辨是非,彻醒彻悟。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学富五车,功底扎实。凡是老师写的评论,诚如他评书论画时所说的那样,不干涩,不扭捏,不浮飘,不作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干净利落。没有高高在上、咄咄逼人之势,也没有枯燥乏味、连片累牍的空话大话和论文式的基调,而是以书论书,以画议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散而神不散。虽然现代文中夹有古诗文,但让人耳目一新,一读就懂。且善用排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既有“阳春白雪”之大美,也有“下里巴人”之朴实。加之书中旁证博引,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运用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屈原、王维、宋万里、韩愈、苏轼等千古先贤,以及《礼记·曲礼下》、《礼记·表记》、尚书《周官》、刘勰《文心雕龙》、刘向《说苑》等名著和茹桂、吴三大等现代名家的格言警句和书画心得,都为其文章增色不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信服力、感召力、穿透力。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敢于直面事实,仗义执言。如今社会,“一俊遮百丑”成为某些人崇拜的偶像。但老师却有自己的见解,钉是钉,铆是铆,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害人害己。如他写的《莫污君子》、《树蕙百亩,艾不损芳》两篇文章,就分别对作家莫言、书法家茹桂的书法作品进行了开诚布公的点评。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是就是,非就非,不夸大,不掩饰,不随波逐流,敢揭短亮丑,拾遗补缺。甚或《鼓楼大匾之三叹》一文中,对悬挂于楼南北两面的“文武盛地”、“声闻于天”粗糙复制的大匾也发出遗憾。而《我对书法作品评分的看法》则直言不讳、旗帜鲜明地道出了老师对这一做法弊大于利的观点,该文在《西安晚报》一经发表,即引起书画界强烈反响。试想:没有足够的大智大勇,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对家乡的深切眷恋,没有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敬业乐道的精神,是不能讲出这样的大实话、逆耳言、良心话。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崇尚名人,扶助新人。在这本长达168页的专集里,经老师点评的书画作者多达近百人。他不但对刘文西、崔振宽、杨晓阳、杨建果、张保庆、王改民等书画界大腕的作品赞赏有加,尊称其先生,而且古道热肠,爱才惜才,对刘瑜、吕全斌、王锐、雷江等后起之秀给予殷切厚望。不以年少而轻之,不以名小而视之,而是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基础上,希望青年人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苦修之、谦慎之、恒久之”,提醒他们“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贵自思远,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成大材、担大梁、走正道、结正果,进而发出耀眼的光彩,字里行间折射出对他们的殷殷情、浓浓爱。试问:假若缺少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这些名家名人和书画后辈对老师能有如此的信服、崇拜,且广交朋友!
老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文无定法,自然亲和。阅读整书整篇,有道似无道,有法似无法。既是大家,又是杂家。不但有记叙文式的夹叙夹议,而且有杂文、散文的直白抒情,更兼古诗词、实用文等写法于一体,有情有理,有据有证,难能可贵。在《静雅醇笃,翰逸神飞》一文中,偶尔还夹带一些“如手机短信所传,当今之世,金钱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少;名声越来越大,本事越来越小;职称越来越多,学问越来越少”的顺口溜,在寓教于乐中令人忍俊不禁,暗自深思,为后文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说实话,由于自己受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虽从事文字工作,书写却一般,至于写书法更是“门外汉”,一度错误地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只要爱好谁都可以铺纸提笔,信手拈来。殊不知,从老师的作品里,我明白了“书法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形体”、“人实字亦实”、“字乃其人”、“骨力,书法之本也。骨气,书法之魂也。骨趣,书法生命也”等专业知识。从某种角度上讲,《华夏墨宝·安子评书画》是一本辩证统一,不偏不离,有放有收,中和适度,融观赏性、实用性为一炉的经典之作、艺术之作,更是一本难得的育人之作、教化之作。
爱到深处情自生。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岁月。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无疑,《华夏墨宝·安子评书画》于我而言,是一盏通往成功之路的指明灯,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更是一桌丰盛的精神大餐、美味佳肴。而安子老师正是这盏明灯的掌灯人,这把钥匙的开启人,这桌大餐的烹饪师、创造者。他不仅让我明白了“德艺双馨”,从艺先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什么是书画,怎样从好艺,而且为我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思想课”、“道德课”、“历史课”、“哲学课”、“文学课”。在传承中华古老文明,建设“三个陕西”,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今天,老师的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种操守,难道不值得更多人学习和颂扬么!
变的是艺术自身,不变的是人性本善。
(作者系中共合阳县委外宣办干部
原《合阳报》编辑记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女人如球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