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建民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建民兄弟勤奋、好学、热情、执着。我们同爬玉山长大,共饮灞水成人。寒窗数载同班求学,如今沟通从未间断。大秦岭72峪中有一条如诗似画的小川道---峒峪,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缠绕,泗水汇流,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勤劳与智慧,是这里民风的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庙为校的峒峪学校,一个不到20来人的毕业班,先后两届考入国家各类大专院校的就有10多人,建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学、中学时代的建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班里座次经常都是第一排。那时候,学习环境很差,教室没有电灯,窗户没有玻璃。每逢寒冬,老师买来塑料薄膜钉在窗框上,上课铃响了,全班同学先统一跺脚取暖,由于地面是黄土铺就,一瞬间,尘土飞扬,天昏地暗。上晚自习,每人备一盏煤油灯,光暗烟大,一节自习下来,全班不管男女学生,人人都是黑鼻孔,个个都像鬼子兵。就是在这种环境里,走出了共和国各个战线上的精英人物。他们有的在省市政府机关任职;有的在国防军工单位主事;有的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有的在财政税务岗位奉献;有的在经济大潮中独占鳌头,还有一位同学在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部担任要职。这些都是与同学们良好的学习氛围分不开的,与当时的王养奇、朱育生、王维刚、刘粉苗、李安静、刘康西、刘云奇、孙心灵、周建民、孙忠书、孙三赛、秦满强等优秀老师的启蒙教育是密不可分……
建民考入军校,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梦想,携笔从戎却未弃笔,能文能武,军政兼优。不管是担任连队的政治指导员,团级机关的组织干事、新闻干事,还是担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一直从事军队政治和宣传工作,有数百篇的消息、特写、通讯报道和图片刊登在中央军委的《解放军报》和武警总部的《人民武警报》等报刊杂志上。
转业到地方后,建民在市委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文学的十八般兵器都能摆弄,又有大量的诗歌、散文、言论刊登各类报刊。他非常勤奋,悟性很高,并且见缝插针,省内外刊物上常有作品见之报端。说良心话,我没有他执着。网络时代,建民又弄潮其中,且已有名气。当然你要搜索“陕西孙建民”,他的部分作品一览无遗。也许,他嫌“建民”泛滥,特意在前面加了定语“陕西”二字;另外还有笔名“秦剑”,不知道兄弟愿不愿意公布此名,反正他管我叫哥,我告诉你了,他奈我何。
梦想似一条贪吃蛇,被它缠住后,便到死无法挣脱,并且身中“剧毒”,建民便是“受害者”。我知道建民已有了个别人羡慕的工作,便可“颐养天年”了。他却不!硬是只身闯入文学这个密林里,寻着、寻着让“文学这个魔鬼”纠缠。我想,他可能毕生不能自拔了。
----孙青锋系《西部文学》副主编、中国汤浴沐心阁文学社副社长、蓝田作协小说部副部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王顺山传奇
- 下一篇:(评论)梦想的味道有点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