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进三益村、走进张候坟
三益村和张候坟是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的两个行政村,张候坟在三益村的正东,垂直距离约1公里。
1957年进高级社時,长安县大兆乡政府把距离很近的3个自然村:大鲍陂、小鲍陂、五府井合并为大兆乡友谊管区三益大队,现在称三益村。据《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载,大鲍陂是少陵原上较为古老的村庄之一,清末称鲍陂镇。我们一行5、6个人,驱车首先来到五府井村,西安晚报记者尚洪涛老师,举起相机对一只明代骏马石雕和一颗超过百年的古皂荚树进行了拍照。拍照完毕后,我们径直来到三益村6组,饱经沧桑的大鲍陂古民居“于家大院”门前。
“于家大院”是坐南向北,3间宽两进院落结构的古民居,尚老师先把于家古朴庄重的两层上下结构的木楼式门房进行了拍照,只见又黑又厚的大门是用古槐木做成的,上面镶有门钉,门槛也很厚重结实,两边的青石门墩上雕有“万”字头图案,门房两侧各有一间面向南的小屋。
再向南是一个酷似牌坊式的四柱三洞式蓝砖建筑,也叫二门楼子,二门楼子门洞正中上书“树德务滋”4字,两边门洞上分别书有“耕读”和“传家”字样。过了二门楼子是对峙面4间木格花窗式的厢房,厢房向南是三间厅房,厅房檐檩上有云图木雕,北侧三组格扇门的腰板上有钟、鼎、炉等器物的浮雕,中间的裙板上有瓶插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浮雕,寓意四季繁荣。厅房中间有八仙桌一张,太师椅一对,后有木质屏风。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于家大院”年近耄耋之年的于福明老先生,我向他说明来意:西安晚报记者,要对“于家大院”进行采访,他心里很高兴,年青俊秀的女记者赵珍打开录音笔,开始提问,于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到他家是在清末,他爷爷是靠做生意发家的,后来传给他父亲于德洲,他家在西安、汉中都开有商号,土产、布匹、药材,啥生意都作,他家在西安的商号是四川、汉中各种货物的中转站,生意作的越来越大。他指着厅房屏风正中桌子上供奉着他父母亲的遗像,遗像后面的屏风正中挂有中堂,上书“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千秋基业,厅屋永辉”。中堂两边有“金储能振家念先人业贾耕田受尽百般辛苦,玉琢方成器教子孙读书明理勉为一世好人”的楹联一副。厅房是进行年节祭祀,红白喜事的重要场所。他又说到:在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先生逝世那年)大鲍陂大旱,遭起了年馑,我的父辈们顾了十多名乡亲,支起了十几口大铁锅,开起了舍饭场,蒸馍、熬稀饭,日夜不停,为过往行人、家庭贫寒的乡党、乞丐等进行施舍,远近穷人纷纷前来,度过难关,和乡党们相处,关系密切。我父亲生意上的好友也给我家送来上面书有“德比山高”、“德隆望重”等六七面金字牌匾,可惜这些牌匾在文革中无一幸免,全部被毁于一旦。
于老先生又说:我三哥于福印最早在西北局从事秘书工作,后调至青海省西宁市政府任秘书。我侄子于佑民文革時从西安医学院本科毕业,先后在在汉中镇巴县医院任内科主治大夫、院长等职,后调至咸阳市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任院长,直至退休。我侄孙于元98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在安哥多尔、南非等地搞网络电子信息工程,侄孙媳也是大学毕业,夫妻同在南非工作,为中国支援南非做着贡献。我本人因受家庭大成份影响,在甘肃省工业技术学校中专毕业,后在甘肃省张掖市强维汽修厂当生产科科长,直至2011年退休回家。我老伴因病离我而去三年有余,我至今仍坚守在据今百余年,我先人留下的的古民居中,不离不弃,把它继承保护好。
当于老先生讲完后,我们从厅房向南看,又是对峙面四间厢房,这和前边那四间厢房在布局和装饰上是一模一样。再向南是阁楼式建筑的上房,上房檐墙中间是四扇格扇门,四扇门裙板上分别雕刻着“踏雪寻梅”、“对柳题诗”、“卧听荷语”、“蟾宫攀贵”四个传说故事的图案。上房西侧有厚重坚固的木质楼梯通向阁楼,旁边有通向马房的小侧门,上房后门墙上有文革时期“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幅标语,依然历历在目,使人难以忘怀。
“于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房屋建造式样,是标准的四合院布局,在西安市长安区范围内较为少见。只是这百年沧桑的古民居,因缺乏资金,年久失修,有的都倒塌了,挺可惜的。尚洪涛老师把“于家大院”该拍照的地方都进行了拍照。采访结束了,我们同于福明老人作了道别,感谢他对本次采访的支持和配合。
离开“于家大院”,我们又来到大鲍陂的千年古刹----“药王庙”,正好“药王庙”的管理人员于凤昌老人,正在庙内打扫卫生,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老人家很高兴,自动给我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药王庙”坐西向东,分为上殿、中殿、下殿。一进庙门是下殿,左面供奉着“瘟神爷”,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长”,专管民间的瘟疫症状,为民除病,确保安康。“瘟神爷”右边供奉着“猴神孙大圣”。下殿右面供奉着“送子娘娘”。据说过去有些农村不生育的妇女,便来这里“偷娃”,将这些小娃娃的模型偷回家,藏在床上席背后,,一年以后,若怀孕生子,便来“药王庙”给“送子娘娘”还愿,披红挂彩,燃放鞭炮,好不热闹。
中殿供奉着“黑虎爷”,只见他左手握着钢锥,威风凛凛;右手握着钢鞭,气吞山河。旁边写有一副对联:“钢锥不刺善良人,铁锤专打贪污辈”,横批:“铲除败类”。
上殿供奉着三位名医:唐药王孙思邈,慈容平和;东汉药圣张仲景,目藏睿智,三国神医华陀,悬壶济世。尚老师也边听边拍照。
出了庙门,据说过去在庙周边曾有“三柏六槐一皂角”的传说,柏树上曾挂有一个大铜钟,庙门前左右,自古日夜忠实守卫着一对“青石碧水金睛兽”,仰面朝天,半蹲虎踞,蛙嘴龙睛,狮鬃牛身,姿态庄重,造型逼真,工艺考究,栩栩如生,可谓是镇庙之宝。可惜的是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的奇珍异宝,竟在1990年10月15日(农历8月27日)深夜被盗,一直是望断白云,眇如黄鹤。更为可惜的是2007年3月30日(农历2月12日)晚,“药王庙”大门前的一对青石狮娃门墩也被盗,从此,销声匿迹,无影无踪。和“药王庙”管理人员于凤昌老人道别后,大家便离开三益村,向张候坟村而來。
张候坟村属郭家庄村委会管辖,南边是郭家庄,北边是张候坟,现在两个村都连到一起了。
据张候坟村退休教师张湖老师说:张候坟本是清朝名将张勇之墓,原来这里有五个冢,后因有人取土,现在只剩下三个了。张勇原来是长安城南贾里村人,后来迁到这里,他的哥哥迁到长安引镇定居。
据《长安地名志》载:郭家庄为当年修建张候坟時,从渭河以北而来的郭姓石匠,繁衍下来,成了村庄,就是现在的郭家庄。
据《清史稿张勇传》载:张勇,(清代名将)(1616-1684年)字非熊,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河西四汉将之首。张勇原为明朝副将,后投降清朝,担任游击,随孟乔芳转战陕甘,镇压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升任甘肃总兵,后又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升任云南提督。
康熙二年(1663年),张勇改任甘肃提督,此后镇守甘肃十余年。三藩之乱時,张勇被封为靖逆将军、靖逆候,切断甘肃叛军与吴三桂的联系,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三十三年(1684年),张勇到丹山防御青海、蒙古,途中在甘州病逝,追赠少师,谥号襄壮。官职:靖逆将军、甘肃提督;爵位:一等靖逆候。
归降清朝:张勇精通骑射,早年曾在明朝担任副将,1645年(顺治二年),张勇在九江投降阿济格,并招降总兵一下七百余人,被授为游击,隶属陕西总督孟乔芳麾下。
当时,李自成部将贺珍、贺弘器、李明义等人,占据汉中、兴安(今陕西安康)、固原等地,伺机夺取西安府,张勇与任珍、马宁等人,驻守西安,屡次击败大顺军。1647年(顺治四年),宁夏叛将马德勾结贺弘器,攻陷安定(今甘肃定西),张勇随总兵刘芳名率兵驰援固原,俘斩贺弘器、李明义,马德则被马宁擒杀。
张勇墓,俗称“张候坟”,属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所辖,现遗存封土一座,神道碑一通,石牌楼遗迹(遗存部件约六七块),张勇墓前保存着外件造型精美的石刻:石人、石马、石羊、石麒麟个一对(石麒麟已被盗)。尚老师把这些文物和两棵古槐都进行了拍照,大家还和和本村几位老者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张候坟村东南约一里路,还有一个明代型似簸箕的冢,人称簸箕冢,当地人俗称塌塌冢。
大家对这次采访感到非常满意,认为不虚此行,我也感到:三秦大地,“非遗”遍地,“陕西黄土埋皇上(包括帝王将相)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诗)赞中国足球首夺奥运金牌
- 下一篇:(诗歌)长安月 中华情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