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少陵塬上的“大冢”
从小在少陵塬上的章曲村长大,家乡的皇天后土养育了我,至今虽然已经离开少陵塬二十余载,但仍对故乡魂牵梦绕,特别是对村子附近的“大冢”记忆犹新,特别是位于我村子东边司马村的“台台冢”(晚唐大诗人杜牧之墓),和村子西北方向康王井的“大冢”,村子南边的庞留井更是印象深刻,因为小时候,我就像个假小子一样经常和一帮小伙伴们在这几个“大冢”上玩耍,用砖头支个灶台烧过土豆、红薯、玉米,还烤过用泥巴包着的麻雀,还烧过即将成熟的麦穗.......,但小时候光知道是个巨大的土疙瘩,也听父亲说过是埋藩王的墓,但究竟啥是藩王,哪个藩王并不清楚。而康王井和庞留井的“大冢”旁边还有排列整齐的石人石马,淘气的男孩子都站在这些石人石马上撒尿,看谁鸟得高,一边大声喊着:“石人石马,石骡子,腰里扁个铁勺子.......我们几个女生则早已上了大冢最高处去摘酸枣,记得大冢上面的酸枣特别繁。
少陵原自古便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南望秦岭,北靠西安城,东临浐河,西有潏河,依山傍水、地势高爽、视野开阔,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墓葬选址的绝好地方。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就在这里,杜陵旁边,是陪葬在此的汉宣帝许皇后墓,陵墓较小,古代少小通用,称为少陵,少陵原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前一阵和一帮文朋诗友,重游少陵塬,重点是少陵塬上的“大冢”,才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也知道了有“大冢”的村子基本都是藩王墓。而有大冢的村子大多叫”XX井“。
为何这些村落都要以“井”命名?据了解,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因为避讳“墓”,所以称为“井”。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为高大的陵墓形状像“鼎”,所以当地人就以“鼎”称之,然而长安的方言中“鼎”读“井”音,所以,临近王陵的村落多以“井”命名。
明十三藩王陵是指分布在长安区少陵、鸿固、凤栖塬上的13座明代秦藩王陵及由50座陪葬墓组成的庞大墓群,明王朝建立后,从洪武四年(1371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宣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设西安府,镇守西北,号称“天下第一藩王”。在其后的2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秦藩王埋葬于此。
现在,长安区少陵原上的很多村落,都是明代看守藩王墓的陵户和驻军的后代。明代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来,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墓。这些陵墓分布在少陵原上,以今长安区大兆乡和今韦曲街办杜陵村一带(原长安区杜陵乡) 今以大府井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共九井,此外,护陵的军营逐渐形成许多村寨,如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这些古老的地名,距今都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史料摘自网络)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三府井村东的, 据说是某世子墓,说起“明十三陵”,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天寿山的那十三座明代的帝王陵,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市长安区的少陵原上也有一处规模不小的“明十三陵”……
从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到最后一位藩王,明秦藩王共十三代,除最后一位秦藩王不明葬于何处,其余藩王葬于少陵原上者十三人,故称明长安十三陵可与北京明十三陵并称。
而少陵塬上的张候坟村,也有个大冢,但却不是藩王墓,据说是因为埋葬清朝的封疆大吏张勇而得名,”据《清史》、《关中胜迹图》、《咸宁县志》、《长安新志》、《长安县志》《长安地名志》《长安史迹略述》等书记载:张勇、字非熊,明末清初咸宁人(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贾里村人原籍为陕西洋县)。明末为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年)归于清,先后平定了甘州、肃州等地之乱,兵下云南等,康熙时因云南吴三桂之乱,危及甘肃庆阳,平凉等地,张勇领兵平定,以军功封为太子太师一等侯。现如今还有雍正年间刻的石碑,躺在村子旁边的地里,据说这个人的家庭背景很深,和《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都有联系,也许就是贾、史、王、薛里的某一家,当然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在这个墓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大冢,俗称“塌塌冢”,人叫簸箕冢,据说是千古一相汉时丙吉墓。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但究竟是不是丙吉墓,也将有待于考证。令人惊讶的是张候坟村外路边躺着一个英气十足的石人,旁边是烧焦的玉米秸秆,我想这个物件应该站在历史博物馆里,同行的文友都唏嘘不已,其实说起当地政府不重视文物,他们也有一肚子委屈,一是没有经费,给文物部门打了报告、做了预算,由于这些大冢和石人石马比较分散,要保护起来耗资太大。二是这些古迹或者文物不够级别而石沉大海。
不管怎样,在古代少陵原绝对是个风水宝地这是毫无疑问的,要是风水不好,那些明藩王也不会选择在此建造他们的陵寝,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过去谁家盖房挖出瓦当这是很常见的,只是我小时候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只听有些有点文化的村民说这叫”溜水“,也许在谁家的猪圈里喂猪的猪食巢子都是宝贝,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中,好多宝贝都被毁掉了。
由于少陵原上的大冢很多,前几年盗墓非常猖獗,曾经在康王井村,几年前有一伙疯狂的盗墓贼竟然利用探杆等先进工具对大冢下手,昼伏夜出,内外接应,里面的负责挖,外面的负责望风,结果也不知是孩童贪玩还是怎么的,向挖好的洞底下扔燃烧的玉米秸秆,结果下面的几个由于缺氧,闷死在盗洞里,后来上面几个盗墓贼也被绳之以法。竟然还有传得更神奇的,说少陵原上的石人石马也遭遇了盗贼的袭击,听说过海关的时候被扣下了。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看来想靠不义之财发家毕竟是死路一条。只希望国家尽快的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古迹和文物,使它们不再流失,以免为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