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陈宝箴世居漫思--凭吊学界泰斗陈寅恪
陈氏故居人如织,行迈迟迟漫思之。
沱江悠悠逝如斯,凤凰古城真幸之。
祖孙人人皆名士,三百年间一遇之。
祖讳宝箴督湘域,变法开明鼎新之。
子名三立倡维新,诗坛令名遍誉之。
贤孙五位皆拔萃,资质聪颖时称之。
旷世奇才数寅恪,经典髫龄遍习之。
扶桑欧美游学归,博闻强记世稀之。
国学深厚西学通,十四语言通晓之。
为师从教“四不讲”,不识大师尽耻之(1)。
“自然启发”注意之,“新的发现”着重之(2)。
高倡精神独立之,力行思想自由之。
卓识高见全赖之,特立独行尽由之。
战乱南北飘泊之,研究授徒未辍之。
新见硕果珠联之,内外学界钦敬之。
泰斗硕儒堪称之,学术品节难及之。
日伪之命敢抗之,蒋台之邀能拒之。
ML主义不奉之,政治官场远离之(3)。
天妒英才何忍之,股残目瞽折磨之。
文革浩劫谁佑之,国器瑰宝毁弃之。
鬼惊神泣同哭之,天悲地哀共恸之。
凭吊旧迹向往之,君在九泉可知之。
余之花甲已度之,思君行状百感之。
人生原本书大“之”,古今圣哲尽如“之”。
但求头颅高昂之,何惧途程曲折之。
高瞻眼界开阔之,困苦人格玉成之。
独立精神坚守之,能因权势失夺之?
自由思想驰骋之,岂为祸福趋避之?
天荒地老寿同之,日耀月辉君俦之!
凭迹悼吊吾痴之,虔敬哀悲无语之!
且借夏君之传以赞之(4):
“国家何幸,逢斯良姓。国家何辜,邈不如初。
国家何以,自毀良史。国家何去,恐不能御。”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知子之子吾足之!
子之知之尚安之!
注:
(1) 陈寅恪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甚至于当时有以不认识陈寅恪,没听过他的讲课而为耻之传说。
(2)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
(3) 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ML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4)夏双刃《陈寅恪传》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读《渐行渐远的儿子》
- 下一篇:(诗歌)观摄影《冰瀑》二首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