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游凤翔断想
托玉祥门自乐班老权之福,受恩于小韩小红一对夫妻的盛情款待,才有了周末去凤翔避暑一游的惬意之行。在此小文里携一组断想奉献给大家,以此聊表自己的深情谢意和感恩之心。
距离凤翔县城十公里的北端,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子,现叫页沟村,当地人叫雪(谐音)沟村,你别看这个仅有50多户的小村庄,它却是凤翔县城的根。据该村挖出的碑文记载,古村落叫“泰和堡”,有民谣“先有泰和堡,后有凤翔府”一说,足见页沟村的历史之悠久。我们一行10人有幸就在这个村子的小韩家度过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周末。短短的两天之行,无时无刻都享受在小韩一家人的忙前忙后中,一日三餐的享受在他夫妻俩变着花样的饭菜酒肉中。小韩的微笑,小红的关照,两口子欢快而忙碌的身影,如凤翔盛夏的习习凉风轻拂着我们的心田,感受着家庭般的其乐融融。
页沟村的房子都是坐北向南而建,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大门的东边建一个小小的土地爷神位,两边写上“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足见当地人对土地的虔诚之心。是啊,只有视土地为宝,辛勤耕作,才能换来金满仓玉满堂的富足日子。由人们敬畏土地而生发出的金和玉,不由得联想到过去的耕读人家,祖祖辈辈不断追求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境界。是啊,只有保持劳动本色,保持地里收成的仓满钵满,以此为根基,再鼓励子嗣后生们发奋读书,才是最理想的耕读人家境界。
页沟村坐北的土山,远看绿意葱葱,近看梯田层层,在梯田的坡坎上,散落着众多的废弃窑洞,显然是老村的遗址,页沟村的今非昔比不用我多说,这废弃的窑洞和如今崭新的楼房那强烈的对比,已经告诉了一切。感动着页沟村变化的巨大,更好奇着村子的地貌特征,村子的周围有着众多的水库,这些水库绝对不是人工平地上造出来的,显然是地壳运动或者说是地震陷下去的地裂缝更接近于事实,它沟深水深,两岸树木草丛浓密,给人一种神秘的原始感。怪不得村子名叫页沟村,我猜测可能是这样像深沟一般的水库,多得像一页页瓦片一样散落在村周围而得名。由于它可以蓄存大量的水,才由“沟”变成了“库”,滋润着这一方的生灵,造福了这一方的富庶,村名却沿袭了神秘的本色名。
站在村后的土山顶,向南眺望,凤翔府尽收眼底,巍巍秦岭像一面巨大的屏障,保护着这一方圣土的安宁。想到了古老的城堡“泰和堡”,悠然生出几分敬畏之意,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这里的文化底蕴显然是深厚的,我们几个票友的胡琴刚一拉响,就吸引了一个知音,本村的一名退休教师,他笑呵呵的拿上我们的二胡,熟练而陶醉的伴奏起秦腔戏来,激动的我平时老不开口唱戏的人也吼了一段《血泪仇》。到了晚上,村民和票友纷纷来到小韩家院落,纳凉晚会热热闹闹的唱起来了。这些人因秦腔产生了共鸣,因秦腔团聚在一起,才有了这一晚的热闹。秦腔是何方精灵?她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而且是一个十分接地气的文化符号,她简直是一个尤物,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以至于大西北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有了满世界的秦腔自乐班扎根在绿意盎然、鲜花簇拥的广场公园,传播着秦腔给人们带来的正能量。要不然,我们在凤翔县城北部一隅的一个小村落为什么能和这么多人一触即发的来了个秦腔大联欢呢?这么多村民穿着时髦,打扮得体,喜气洋洋,带着对秦腔的无限热爱,以秦腔票友的身份聚拢在一起,还能自如老练的唱出这么动听的秦腔来,实属令人感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名精瘦干练的74岁女票友,以当地土得掉渣的方言手舞足蹈地偏起了秦腔丑角段子,逗得人捧腹大笑。这就是页沟村的文化底蕴,连高龄人都这么厉害,你不服不成。
还有页沟村一名5岁的小男孩,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中国传统好家教的美德,他一个小小年纪的后生,和我们自乐班受人尊敬的“嫂夫人”,在水库里玩了一把忘年交般的拾河蚌拾田螺的游戏,圆了嫂夫人一回重回童年游的美梦。虽然两家因几个小时找不到人,虚惊了一场,但嫂夫人和小男孩礼尚往来的互访,都给各自心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吃着小男孩送来的青苹果,讲述着他俩之间发生的忘年交故事,相信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青苹果乐园”,不管它曾经是涩的还是甜的或是酸的,都值得珍藏和回味。是啊,一滴水可映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个聪明懂事的“小玩童”能折射出页沟村的美好未来。
来凤翔不来东湖等于白来,来东湖不缅怀苏东坡等于没游出味道来。来东湖前先到凤鸣广场小试牛刀了一次,当然啦,这个小试牛刀就是摸一下凤翔县城秦腔自乐班水的深浅,想来我们几个人,还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味道,竟然显能般的、硬生生的在广场的亭子里,激情而超水平的发挥了浑身的解数,三把胡琴,三个演员,三个后勤,一个摄像师,“卖弄”起我们的秦腔技艺来。似乎镇住了这里的戏迷,最起码我们的感觉是如此。紧接着乘热打铁来到了东湖,这时已下起了小雨,听说此时西安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庆幸在凤翔游东湖只有毛毛细雨,别讨厌这里的毛毛细雨,它反而给我们游湖增添了更特别的色彩和感觉,更显得我们几个对秦腔的执着。要说这东湖的景色还真是不一般,不亚于西安的兴庆公园。特别是这里的柳树众多且多情,尤其在雨雾中更是含情脉脉。最陶醉东湖的历史悠久,自北宋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起,苏东坡引渭河支流水,在周文王元年传说的瑞凤飞鸣过此地得名的“饮凤池”上,扩建了东湖,从此东湖就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痕迹:苏东坡在此祈雨的喜雨亭,诉说着一方好官造福一方庶民的拳拳之心;鸳鸯亭,讲述着苏东坡夫妇相濡以沫的恩爱故事;君子亭,娓娓道来的是,苏东坡“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和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竹和莲的君子气节;断桥亭,讲述了人们为纪念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修建的断桥,之后又演绎了一出美好的《游西湖》爱情神话剧而建,这东湖断桥和西湖断桥远隔千里之遥,遥相呼应,不断地诵念着一个北宋大诗人的名字——苏轼,尤其给我们这些秦腔票友带来了极大的戏曲美学享受,不由人在心中唱起白娘子那段脍炙人口的段子“西湖山水还依旧”,怪不得几个女票友扎着势地抢镜头叫老刘给照相呢,显然是她们触景生情所致。
游东湖给我们最有印象的还有那简直成了树精的垂柳老树,见过槐树古老粗壮枯死树心还树冠硕大,但从来没见过在东湖有幸目睹柳树也是满身的疙瘩,满眼的沧桑,合抱粗壮而茂盛,婆娑飘逸而多情的英姿。怪不得人们传说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呢,真是名不虚传。据说,当初建凤翔东湖时,因离县城东门不远而得名。但我说,东湖的名字更有她的得意之处,得意的缘由当然是,苏东坡在东湖修建20年后,才在杭州做官时修建了西湖,西湖的名字还是为了遥相呼应凤翔县城的东湖而得名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杭州的西湖虽大,但还是凤翔东湖的妹妹呢。令人遗憾的是,东湖历史渊源这么深厚,至今还没有一个以这里为背景的美好戏曲诞生呢,实属缺憾。譬如可以在这里诞生一出苏轼和王弗夫妻俩一段美好而诗意的故事来;也可以汉武帝刘彻在位时的公元前89年为背景,以此年一块极像凤凰翘首的陨石坠落凤翔为由头,编一出美丽的神话剧来给东湖添异彩。
尽管在东湖没有一出戏曲诞生,但是现实版的秦腔天天都在进行中,尤其在周末,譬如今天,一个雨雾蒙蒙的周日下午,也就是2013年7月28日下午,我们西安玉祥门秦腔自乐班的一行10人,坐在高高的亭子上,看着眼前雨滴亲吻东湖水面的阵阵涟漪,此时的我们陶醉在秦腔的世界里,悠然升腾出一种诗意美来,此时此刻,我们和凤翔的秦腔票友们友情联欢着,尽情释放着游湖的快意,尽情高唱着秦腔,就这样,他们收获了惊喜,我们收获了自信心。感谢秦腔这个媒人,这个文化使者,把我们西安和凤翔的票友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朋友们,我们的联欢才刚刚开始,以后还有更加美好的秦腔联姻在这个古老的东湖公园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完稿于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16时11分西安高新)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生命的可爱
- 下一篇:(杂文)教育有道,师爱无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