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故乡记忆的背影--读刘省平散文集《梦回乡关》
缘于和省平是西府乡党,年龄基本相当,闲来又写些散文,我便在在一些刊物关注着这位同乡的散文。至今虽谋面一次,但其散文在我印象中很深的,有着明显的西府地域特征和自己平实的文字个性。
陕西写散文的人不少,各种风格都有,百花齐放,百家争艳。像省平这样的年龄,能静下心来一直坚持写散文的却不多。省平的散文大多写故乡的人和事的,属于乡土散文吧?!有些人说,乡土文学有些土,我想说这话的人多半由于是对乡土不懂或者说没有亲身的乡土经历和体会吧。
故乡,是每个人的出生地,难以忘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怀念会越来越烈。故乡,不仅仅是具体的老屋、宅院、窗花、渭河,也不仅仅是搅团、香醋、辣子,还有父亲母亲,堂妹慧霞等这些与故乡融为一体生生不息的亲人和生活,以及城乡统筹、城乡变迁的现实场景。在一定意义上讲,故乡更是一种抽象的象征,一种对生活的期冀。
省平的散文集《梦回乡关》全书分八卷:故园守望、人间冷暖、乡土抒情、红尘漫笔、大地行吟、青春恋歌、秦川人物、艺苑墨香,各部分侧重点不同,信手而来,细密有致,如饮山泉,撒发着泥土的气息,可以看出他对故乡、故土、故人的怀念和热爱。
省平生于扶风绛帐,绛帐镇因东汉马融曾在这里设帐讲学而得名。据我所知,这里的人耕读人家、能工巧匠很多。加之受“周公制礼作乐”的传统思想影响,《周礼》、《仪礼》、《礼记》在当地人的心中祖辈扎根,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其核心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行为规范,至今也成为西府人的做人标准。夜读省平的散文,饱含对故乡深情的细密文字,平实的、不紧不慢的叙述,对社会平静的审视和反省,让我看到了一颗乡俗难忘、乡情难舍、乡风难离的赤子情怀和游子之心。
《梦回乡关》,不是对故乡、乡土风景、生活的简单临摹,那样的散文不是写作,是简单的复制和照相;而是通过自己的阅历和眼神,站在故乡的外边,重新打量和审视自己的故乡和梦中的“乡关”,这种“乡关”,其实也算是对自己生活的总结,更是一种青春理想,神圣的信念和目标。寻根、赞美,悲壮的批判和深思,守望自己的家园,用心写作,目睹乡村的改革变迁,不因物质而贫困,而因精神更贫困。每次,我回到故乡,一种欣喜涌上心头,不出三日,却被莫名的、巨大的寂寞空虚所追逃、击倒。
如果说,刘亮程“一个人的乡村”追求的是一种缓慢的节奏,对大地的悲壮绵长的哀歌的话,那么我可以说,省平的“梦回乡关”是在淡定、自尊中不断奋进、拼搏,在无言的抗争中去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写给自己的一部成长的励志书。
在乡土散文的写作中,有时候我还发现,省平兼有议论,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和感悟,例如在《寒窑随想》中写道:“十八年的凄风苦雨没有吹散王宝钏对于爱情的期盼和坚持,而千余年后面临爱情困惑、犹豫、游离的我们,仍然还是有必要重临寒窑,让这传唱已久的经典故事来提醒我们如何来重新审视爱情与婚姻。”无房无车,爱情在何方?蜗居的年轻一代,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省平的发问中,给与我们思考的空间。
我觉得,优秀乡土散文还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态状态,关心草根和底层复杂的多彩生活,要站在全社会的高度看待“故乡”,传递一种乡村精神和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批判现实的力度,能把亲身的个体感悟和间接经验结合在一起,突破单一的写作结构和简单的题材,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阵痛,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会使散文更加深厚而饱满。
我觉得写作是缘分,有天赋也靠自己的辛勤的努力,是自己无法拒绝的诱惑,没有任何理由地喜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散文写作的自由。省平爱好散文写作,倾听黄土大地自然万物的和谐呼吸,从故乡走出,又梦回故乡,一种难以言语和魂牵梦绕,让他无论怎样艰辛,都坚持着自己的散文写作;散文写作也给与他精神上的莫大慰籍和满足,这种愉悦地互动,让他在散文的路上走的更远。在他故乡记忆的背影里,我读到了一个忠于故土,不忘故土,为了故土,永远向前的战士;读到了故乡恬静、富有生机的生动画面。
我和省平是西府乡党,一前一后,都是从农村漂到古城,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也有许多共同的体验,省平用自己的文字说出了他的内心守望,也说出了我的一些心里话。
当然,我也愿意为他说说自己的一些心里话。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世俗百态中的人性拷问
- 下一篇:(散文)抵达“老家”,安心“福地”--读…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